郭沫若无锡诗词 郭沫若诗词( 二 )


沿山路向上,锡山顶上就是龙光塔 。
关于龙光塔,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传说:明朝正德初年,礼部大臣昆山人顾鼎臣,游览锡惠胜景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无状元的原因,是龙头上无角的缘故 。
”听了这位大臣的话,人们信以为真,于是后人就在锡山顶上建了一座实心的石塔 。
此后几十年仍没有人中状元,于是有人又提出“龙以角听,塔中宜空” 。
因此又在万历二年(1574年),建成七层八角的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龙光塔”,寓意龙光普照 。
龙光塔建造以来,屡次被毁 。
1924年重修时把培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顶铸重1.5吨,高2.85米铜刹,塔的高度也增加到32.3米 。
1992年又一次加固,纠正倾斜,把墙面由杏黄色改成深红色,使古塔更为挺拔端庄,英姿焕发 。
锡山脚下是龙光洞,为地下游览场所,于1979年春建成 。
洞前回廊、楼亭相连,人口处拱门上砖刻“隐辰”两字,“辰”属龙年,“隐辰”是把龙隐于山内之意 。
洞内有三百多米长的通道,两边壁上灯火通明 。
东部的地下剧场,可容纳五六百人 。
另有13个厅室,陈列工艺、陶瓷、泥人等 。
这里的气温常年保持18“C,冬暖夏凉,游人至此,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
沿山路向南,前面看到的便是九龙壁 。
它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顶三部分组成,彩陶烧制,以花岗岩为基座,金星绿琉璃瓦顶,全长26.71米,高4.09米,九龙腾空,气势不凡 。
再向西是“吴文化福寿天地” 。
它沿锡山山坡而建,前面立的石碑上,刻着著名书画家朱屺瞻102岁时题写的景点名称 。
石阶上是金石砌成的承露台,台前石柱上有巨大的福寿石桃,往上正面刻:“福星殷殷邀依琼林赴宴;寿仙默默为我海屋添筹 。
”背面是:“行善方可多福,守仁自然长寿 。
”绕过承露台,上面两座方亭合并而成的双亭,名“降福亭” 。
亭柱上对联写道:“国泰尽福地,民安多寿星 。
”亭名和对联均由我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书写 。
锡山就参观到此,下面我们再去参观惠山 。
首先前去惠山寺遗址 。
【惠山:惠山寺遗址—山门—唐宋石经幢】 惠山寺在惠山东麓,早在南北朝时,刘宋司徒长史湛挺就在此建造“历山草堂”,后改为“华山精舍” 。
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惠山寺 。
由于寺院地处福地,又因与天下第二泉同处名山胜景,于是名闻遐迩 。
我们来到了惠山寺山门前,看到这座黄色拱形建筑门上刻有“古华山门”4个金色题字,因惠山古称“华山”,惠山寺原是“华山精舍”,所以惠山头山门就叫“古华山门”,大门背面门槛上刻有“胜地名泉”4字 。
这个山门是1954年惠山街拓宽时王耀庭重新设计的,拱门顶端有双龙戏珠的装饰 。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内,各位看到的两座古老的石经幢,南侧一座建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年),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经幢 。
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白鹿山人李瑞符书写,经幢高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雕刻精美,充分显示了唐代的艺术风格 。
北侧一座建于宋代熙宁三年(107年),幢高6.22米,形制和雕刻模仿店幢,幢身刻“大白伞盖神咒” 。
这种刻咒而不刻经的做法,是宋代以后才在佛教界流行的 。
两座石幢分别用几块圆形湖石垒成,极具历史价值 。
【山门殿—日月池和香花桥—听松石床—古银杏树】 进入古华山门,迎面是金刚殿,也叫“山门殿” 。
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建于1976年 。
正中高悬“惠山寺”匾,匾额最早为明代陈勉所写,清雍正时蒋衡重书,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根据影片《无锡景》画面复制而成 。
大殿廊柱上挂有清代无锡知县廖纶...
无锡太湖鼋头渚介绍鼋头渚,距无锡市区18公里,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浮重翘首而得名 。
山清水秀的鼋头渚是无锡最佳游览胜地,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赞,道出了鼋头渚今人神往的意境 。
鼋头渚位于南犊山西端,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临水,好像一只巨大鼋头伸出水面 。
这就是鼋头渚 。
鼋头渚独占地势,在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岛随波浮动,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 。
因此,在明朝时,这里早已被称为“世外桃源”,是富人们郊游踏青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