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川的诗词 赞美银川的对联( 四 )


急求关于宁夏的唐诗宋词一 。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朝天阙 。
他在写作 《满江红》词时,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 。
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 《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很少有人怀疑 《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 。
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他在 《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此外,从 《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 。
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 《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 。
岳飞既然有 《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关于 《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 。
第三,如果 《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 《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
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 。
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 。
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 《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 。
与词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 。
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适逢秋季,当地多雨,故在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 。
二 。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 。
歇:盛及而衰 。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 。
夏首:夏初 。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 。
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 。
淅:风吹拂的样子 。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三 。
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唐·白居易《宴散 展开
关于黄河的成语俗语诗句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有关黄河的成语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