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川的诗词 赞美银川的对联( 六 )


银川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是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 。
银川是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传说中又称“凤凰城”,古称“兴庆府”、“宁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和“塞上明珠”的美誉,城西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西夏王陵 。
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3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的横城水洞沟遗址和镇北堡、暖泉等处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银川地区发现最早的居民点 。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羌、熏育(荤粥)、匈奴等民族活动、游牧的地区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使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套地,据有宁夏平原河东地区,开始在此戍边,秦分天下为36郡,银川地区为北地郡所属 。
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农城(又称吕城、饮汗城),此为银川建城之始 。
南北朝时期,大夏国改建“丽子园”,为驻军、屯粮重镇 。
北周置怀远郡、怀远县 。
北周置怀远郡、怀远县 。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遭黄河水淹,城废 。
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银川兴庆区) 。
宋为怀远镇,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其都城由灵州(今灵武)迁至怀远镇(今银川市),大起宫室,修建都城,更名为兴州 。
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 。
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建大夏国(史称西夏),兴庆府(银川)为其首府 。
元置中兴路,后改为宁夏府路,宁夏之名肇始于此 。
明设宁夏府,系“九边重镇”之一 。
清沿明制仍为宁夏府治 。
民国建元,因清代宁夏道与宁夏县名同,且宁夏为古朔方地,故改宁夏道名为朔方道,领宁夏、宁朔、中卫、平罗、灵武、金积、盐池、镇戎8县,仍属甘肃省 。
道署及宁夏、宁朔两县治均设宁夏城内 。
1913年,宁朔县治移驻新满城,后又迁至今永宁县望洪堡、青铜峡市瞿靖堡、小坝镇 。
1923年10月17日,以旧甘肃省朔方道属之8县及宁夏护军使辖之西套蒙古两旗属地合并建为宁夏省 。
1929年1月1日宁夏省政府成立,省会驻宁夏城 。
1941年4月析宁夏、宁朔两县部分辖地增设永宁县,县治驻杨和堡(今永宁杨和镇) 。
宁夏县更名贺兰县,县治自省城移驻谢保堡(今贺兰县习岗镇) 。
1944年1月将宁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银川,仍为宁夏省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为宁夏省会 。
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银川市为甘肃省银川专署所在地 。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2-3] 地名由来“银川”作为古地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银州银川郡” 。
故址在今陕西省米脂县东北 。
《读史方舆纪要》载,宋崇宁四年(1105年),“仍置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金为银川寨 。
寻废 。
”宁夏地方文献上出现“银川”一词,约在明末清初 。
一些官吏、文人在咏唱宁夏平原沟渠交织如网、湖泊珠连其间的秀美景色时,用“银川”形容其水光潋滟、水映晴光的水乡风光 。
如“俯凭驼铃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连山似奔浪,黄河一带宽 。
城郭渺如舫,银川亦寥廓”,“或是天吴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 。
这些诗词中的银川,还没有明确的地名意义 。
银川凤凰碑清雍正年间,“银川”一词,逐渐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义 。
如《惠农渠碑记》上有“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记载,碑文上的银川,已泛指银川平原引黄河灌区了 。
清乾隆年间,宁夏知府赵本植在府城(今银川城区)创立“银川书院”,又有汪绎辰纂修《银川小志》 。
“银川”一词的指代范围趋于具体、明确,已初具地名意义,并逐渐成为宁夏府城的代称 。
1944年,宁夏省城(今银川城区址)改为建制市,正式定名为“银川” 。
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
[2] 凤凰城...
银川银川银川,为什么叫银川? “银川”作为古地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银州银川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