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典故运用 古诗词中的典故( 二 )


总之 , 了解典故的出处 , 懂得典故中的意蕴 , 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 更好地鉴赏诗词 。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宋玲)以典入诗 , 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 , 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 , 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 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 , 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 , 即称“用典 。
”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 , 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 , 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
的确 ,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 , 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 , 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 诗句更凝练 , 言近而旨远 , 含蓄而婉转 , 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 , 掷地有声!下面 , 我主要讲四点 , 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
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一、品评历史 , 借古论今 。
如:泊秦准 (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 , 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 , 是引用的一个典故 , 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 , 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 。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 , 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 , 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 , 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 , 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
二、抒情言志 , 表明心迹 。
如: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 , 魏尚为云中太守 , 抵御匈奴有功 , 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
后来 , 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 , 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 ,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 以魏尚自喻 , 希望有一天 , 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 , 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舞榭歌台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斜阳草树 , 寻常巷陌 , 人道寄奴曾住 。
想当年 , 金戈铁马 , 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 , 封狼居胥 , 赢得仓皇北顾 。
四十三年 , 望中犹记 , 烽火扬州路 。
可堪回首 , 佛狸祠下 ,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 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 , 典中套典 , 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
廉颇为赵名将 , 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 。
后秦攻赵 , 赵王想用廉颇 , 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
廉颇一心为国 , 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 , 披挂上马 , 以表示可以上阵 , 而使者受人贿赂 , 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 , 赵王以为廉老 , 终于不用 。
词中概括为“凭谁问 , 廉颇老矣 , 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
由此我们也看出 , 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 , 因为不能正面直说 , 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
三、引发联想 , 创新意境 。
如: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
八百里分麾下炙 , 五十弦翻塞外声 , 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 , 弓如霹雳弦惊 。
了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生前身后名 。
可怜白发生 。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 , 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 , 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 ,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