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典故运用 古诗词中的典故( 三 )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 , 脱离险境 。
运用这两个典故 , 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 , 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 , 极具穿透力 。
四、简洁精练 , 内涵丰富 。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 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 ,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 , 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
短短的十四个字 , 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 , 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 , 我们还可以看到 , 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 , 音韵和谐 , 结构严谨 。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 , 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
用典从形式来看 , 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
引用历史故事 , 也叫“用事” 。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 , 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 , 称其“不徒俯视巾帼 , 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 。
相对而言 , 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 , 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 , 风格悲壮飘逸 , 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 , 铿锵有力 , 已成千古名句 。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 , 项羽与刘邦争天下 。
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 , 项羽杀出重围 , 败退至乌江 。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 , 东山再起 , 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 , 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 , 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 , 终不肯渡 , 遂拨剑自刎而死 , 死得...
举例说说诗词中“用典故”有什么作用?射乌据汉?刘安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之时 ,  十日并出 , 焦禾稼 , 杀草木 , 而民无所食 。
”尧乃令羿仰射十日 , 堕其九 ,  “日中九乌皆死 , 堕其羽翼” , 唯留一日 。
后世诗文因以“射日”用作咏太 阳及乌的典故 。
唐?李白《古朗月 行》:“羿昔落九乌 , 天人清且安 。
”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 行:“耀如羿射九日落 , 矫如群帝骖龙翔 。
”唐?李贺《古邺城童子谣效 王粲剌曹操:“切玉剑 , 射日弓 。
”宋?苏舜钦《依韵和胜之暑饮》争 得羿复生 , 射此赤日落 。
”清?陈梦雷《西曹坐系书怀兼寄两弟》 “脱兔 已非伤离荜 , 射乌偏误指衔环 。

古诗中运用劳动典故的诗句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 , 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 , 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 , 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 , 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 , 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 , 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 , 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 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 , 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 , 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 , 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 , 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 , 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 , 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 , 禄食出闾里.伤田家 聂夷中二月卖新丝 , 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 , 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 , 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 , 偏照逃亡屋.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1)斑竹 湘把竹 。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 , 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 , 眼泪洒在竹子上 , 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