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描写黄瓜诗词 描写黄瓜的诗词

历代描写黄瓜诗词 描写黄瓜的诗词

跟蔬菜有关的诗词荠菜: 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 东邻蚕种已生些 。
平冈细草鸣黄犊 , 斜日寒林点暮鸦 。
山远近 , 路横斜 , 青旗沽酒有人家 。
城中桃李愁风雨 , 春在溪头荠菜花 。
蓬蒿菜、韭菜:宋代 苏东坡《送范德孺》: 渐觉东风料峭寒 , 青蒿黄韭试春盘 。
遥想庆州千嶂里 , 暮云衰草雪漫漫 。
黄瓜: 《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 ,  村南村北响缫车 。
牛衣古柳卖黄瓜 。
酒困路长惟欲睡 ,  日高人渴漫思茶 ,  敲门试问野人家 。
...
历代描写屈原的诗词唐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 , 楚王台榭空山丘 。
唐 杜甫:窃攀屈宋宜方驾 。
宋 邵博:《楚辞》文章 , 屈原一人耳 。
宋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 , 推屈子一人耳 。
明 蒋之翘:予读《楚辞》 , 观其悲壮处 , 似高渐离击筑 , 荆卿和歌于市 , 相乐也 , 已而相泣 , 旁若无人者;凄婉处 , 似穷旅相思 , 当西风夜雨之际 , 哀蛩(穷)叫湿 , 残灯照愁;幽奇处 , 似入山径无人 , 但闻猩啼蛇啸 , 木魅山鬼习人语来向人拜;艳逸处 , 似美人走马 , 玉鞭珠勒 , 披锦绣 , 佩琳琅 , 对春风唱一曲《杨白华》;仙韵处 , 似王子晋骑白鹤 , 驻缑(勾)山最高峰 , 吹玉笙作凤鸣 , 挥手谢时人 , 人皆可望不可到 。
清 沈德潜:如太空之中 , 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 , 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 , 春雷一动 , 万物发生 。
古来可语此者 , 屈大夫以下 , 数人而且 。
...
关于诗歌的资料诗歌 ,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 形式很多 , 多数押韵 , 可以吟咏、朗诵 。
诗歌主要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 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 富于想象 , 语言凝练而形象 , 有鲜明的节奏感 。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 , 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 , 运用也灵活多变 , 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 , 难以尽述 。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 , 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 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
在诗歌中 , 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
象征 , 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 , 但在现代诗歌中 , 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 , 这是应予注意的 。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 ,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 , 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 , 或方于貌 , 或拟于心 , 或譬于事 。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 , 便有许多例证 。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 , 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 , 或以人拟物 。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 ,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 /在我的心里荡漾 。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
以人拟物的 , 如 , 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 , 把我比作灯火 。
当然 , 归根结底 , 实质还是“拟人” 。
2.夸张 。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 , 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 , 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 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 , 虽然并非事实真相 , 但他所塑造的形象 , 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 , 表达了诗人的激情 , 读者不但能够接受 , 而且能信服 , 很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