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跖草诗词 鸭跖草( 五 )


(表格见附录)2.重点学习“珊瑚”和“鹦鹉螺”两个事例 。
作者为何用“珊瑚”和“鹦鹉螺”这两个事例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绕地球旋转速度变化的科学原理 。
3.教师用平实的语言改写“珊瑚”或“鹦鹉螺”的事例,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方式、语言上与原文作对比 。
如:鹦鹉螺是一种长有钙质螺壳的软体动物,它靠分泌钙质使螺壳长大 。
而分泌钙质的速度与月球绕地球的周期有关,每天会在壳体上留下一条横纹 。
当月球绕地球一周时,则在壳体内部长出一道钙质隔板,把壳体封闭成一个小室 。
现代生存的鹦鹉螺壳体上,每满数条横纹就有一个隔板,这个数字是一个阴历月的天数 。
而鹦鹉螺化石,其螺壳上每两个隔板之间的横纹数,却随着地质年代的不同而不同 。
也就是说,在古代的鹦鹉螺生存的年代,月球绕地球一周的天数也不同 。
自古至今,月球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越来越慢了 。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并交流 。
“珊瑚”和“鹦鹉螺”的生存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绕地球旋转速度的变化 。
从用词的准确性,内容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差异比较 。
如:原文中“相当于、正好”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
原文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科学地说明了珊瑚和鹦鹉螺的环纹、横纹数是随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
此环节通过合作学习,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围绕文章内容,局部加深学习 。
由学习珊瑚和鹦鹉螺化石的两个事例体会“生物指示现象”、“指示生物”定义的科学性、准确性 。
本文讲述的内容是严谨的科学知识,但作者却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变枯燥为活泼 。
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文用词的准确、科学 。
四、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哪些“生物指示现象”,和同学们交流 。
2.教师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再读这首诗,你的感受有何不同?教师总结:本文向我们展示了奥妙无穷的自然世界,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奥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

【鸭跖草诗词 鸭跖草】

如:麻雀囤食要落雪;布谷鸟出来,农民开始种庄稼;蜻蜓低飞,预示即将下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