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英德的诗词 英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四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山映斜阳天接水 。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 。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
明月楼高休独倚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范仲淹
有关清远的历史 清远”两字连用,始见于晋,意为清明广远 。
《晋书·王导传》云:“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 。
”而作为政区之名的“清远”,则最早出现于我市,从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启用至今,已历1500余个悠久岁月 。
中经三个演变阶段:梁武帝置清远郡,始使“清远”以辖县的政区形象知闻于世;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置清远县,“清远”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远市,“清远”之名又获得升格使用,现新建的清远市已到“弱冠之年”,是一个活力四溢的年轻的地级市 。
值得注意的是:中宿县虽比清远郡早600多年出现,但后在其地置郡时却不用其为郡名,仅作为清远郡属县之一保留其县名(辖境较前大为缩小);而当隋撤销清远郡时,老牌的中宿县竟被新置的清远县所取代而从历史上消失,其时原清远郡地还有一个政宾县与新置的清远县并存,但33年后因其省入清远县也同样永久地归于消失 。
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变迁说明世人对“清远”之名情有独钟 。
遗憾的是这么一个深受青睐的名称却无人破译过其来历,致使后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余潜究于此多年,始悟“清远”之名源之于水 。
水者,北江河水也 。
因水而名是古代临河县邑习见的取名手法,如曲江、翁源、三水、四会以及我市古代的浈阳、含洭等县名 。
清远县前身中宿县,取名亦跟北江河水有关 。
今版《清远县志》援引历史传说云:汉初,二、五、八月,潮水上涨至禺峡(今飞来峡),逐浪返五羊城一宿而至,故飞来峡又名中宿峡 。
“中宿”之名源于海潮上涨而得,属水情地名 。
这是特定情况下的北江水情,非常态下的北江水情,常态下的北江是一条水量丰沛而水质清冽的河流 。
北江古称溱水 。
这个名称出现于汉,一直流行到唐宋,唐宋史书都以“溱水”为北江正名 。
溱者,众也,多也,以“溱”名江,盖言北江水源丰沛也,属水量河名 。
此名称与实际相符合 。
据《广东省韶关市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称:北江水系“径流总量为312.8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023毫米 。
平均每人拥有径流量为7426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拥有量的2.1倍和2.9倍,但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如按每亩耕地拥有水量计算,则韶关数字最高,达8323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2、4.8和3.6倍 。
”由此可见,北江的水量是相当丰沛的 。
北江河水不仅水量丰沛,而且水质清冽,因为其上游河段多是石山峡谷,两岸森林茂盛,入河的泥沙量较少 。
关于北江水质之好,留传至今的历代赞美诗句可作生动的见证 。
“澄碧源之见底,耸翠壁之临危”,是迄今所见的吟咏飞来峡水质清冽的最早诗句,作者江总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闻人 。
见之于唐宋的诗句有:“两峰支碧汉,一水抱清湾 。
松老龙犹在,波澄势自还”(唐·沈佺期《峡山》);“永愿依胜侣,清江乘渡杯”(唐·徐浩《宝林寺》);“意闲门不闭,年去水空澄”(唐·杨衡《题峡山寺》);“澄江诘曲峡中天,远使归来驻画船”(宋·章得象《峡山飞来寺》);“古寺清江上,维舟夕照前”(宋·高绅《峡山》);“云水连晖还接影,瞑禽西去复东来”(宋·向子諲《峡山飞来寺》)等等 。
明清时期更多,本文不作累述 。
上述诗句中多用“清”、“澄”字眼描绘北江河水,清者,纯净无杂质也;澄者,清澈之意也 。
由此可见,北江水质已久负盛名 。
北江出飞来峡后,西南流经洲心伦洲岛后折向西北,至附城转为东西流向过清城,之后再转向西南缓流而去 。
飞来峡之南地势平坦,北江入此流速缓慢,漫江碧透,清波相逐,大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