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诗词文化 汉朝诗词( 三 )


」(《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
」(《吕氏春秋·古乐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
」(卜商《毛诗正义·诗序》)「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越绝书》)等等记载 。
这恰恰就说明了远在上古时期中国的诗歌文化就开了滥觞 。
鲁迅《门外文谈》自称是“‘杭育杭育’派”,意思是主张“劳动创造”论的 。
这用于口头创作,本来也不错 。
世界上很多民族也都经历过口唱心授的长篇“史诗”阶段,如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日耳曼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及我国藏、蒙古民族的《格萨尔王》等等 。
殷商民智未开,人神杂糅,生活社会中事无大小,都以卜蓍为决,占卜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这就是甲骨文献的由来 。
占卜预测的仪式往往伴随着歌舞,这会影响到卜辞的音乐性,这或许就是中国诗歌的由来 。
二,诗教与文化设计 诗在周公设礼之初,已有特别意义 。
《周礼》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春官宗伯下·大师》)但是到了东周,「礼崩乐坏」,颂诗成为政治、外交或礼仪上的重要活动的表达方式之一 。
此种例子在《左传》中比比皆是 。
另外用于评论的,用在以臣谏君,作为公理常识引用的就不胜枚举了 。
先秦时期的上层社会,不论相互唱和,礼尚往来,还是外交活动,无不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而且多数情况下都不直接表达,而是用诗的语言间接地来表述,因此听者就需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并且有很好的体悟能力 。
这就在客观上很大程度地刺激了诗歌的发展,使得先秦的主要文化载体的上层文化圈的诗歌文化日益地繁荣 。
先秦另一个传统是骚赋,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
骚赋原其初,也可以说是长诗,想象奇特瑰丽,感情真切奔放,成为汉代文人创作的主流样式,也从此和诗歌一途分道扬镳 。
汉代文化政策为「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首开先河,于是汉儒纷纷强调「微言大义」和「纬候足征」,每每由政治意义索解《诗经》,后世的文字狱的理论依据,实创于此 。
据说汉武帝曾与群臣和诗,号为「柏梁体」,但是形式既无新意,内容又言之无物 。
因此有汉一代,没有出现值得一提的诗歌创作 。
真正继承了《诗·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倒是这一时期的民歌,即所谓「汉魏乐府」 。
象《古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形式比较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民歌,如描写牛郎织女神话的《迢迢牵牛星》 。
至于叙事类的歌谣,如《陌上桑》这样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作品,开启了后世长篇叙事诗的四大名作《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和《长恨歌》的先河 。
2008-12-23 23:28 回复 windsnow001 0位粉丝 2楼班固总结先秦两汉的诗歌创作是说:「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
』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 。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
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
」「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 。
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
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
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论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
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宗秦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
」可见两汉诗歌创作的主流,仍然是继承「十五国风」传统的「乐府」民歌 。
(《汉书·艺文志》) 三,诗歌与人生 汉魏之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 。
由西汉建立的「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受到汉末政治腐败和体系化的外来文化佛教的东渐这两...
汉代饮食文化的特点,礼仪以及对如今饮食礼仪的影响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