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诗词文化 汉朝诗词( 四 )
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
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 。
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
(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 。
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 。
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
(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
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 。
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 。
“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
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 。
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 。
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 。
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 。
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国、中山国、燕国以及以北的地区 。
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
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 。
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 。
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
两汉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旨如上所述,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
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
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 。
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 。
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 。
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一)“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二)“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
如前所述,“龙凤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炎黄先祖所尊崇的图腾 。
夏朝、商朝之后,龙凤的形象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越来越伟岸丰彩,诗词歌赋、器皿饰物无不体现出龙凤呈祥的吉瑞之象 。
时至今日,虽没有人再将自己封为“真龙天子”,但“龙的精神”,即那种叱咤风云、驾驭自然的神伟形象,依然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
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 诗词歌赋含义 诗词歌赋
- 带毅字的诗词 带有毅字的诗句
- 冬天七绝诗词 祭母七绝诗词
- 关于期盼的古诗词 关于等候佳音的诗词
- 背古诗词有什么秘诀 有没有古诗词背诵软件
- 诗词名句网站如何下载 诗词名句网站
- 怀念妻子四年的诗词 怀念妻子的诗词
- 为什要学好中国诗词 中国画麻雀有什么诗词
- 面试时 诗词 面试时如何自我介绍
- 白居易的古诗词 白居易的全部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