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文章800字 中国诗词大会点字成诗( 四 )


下面介绍几种从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中总结出的拟题形式,以供考生参考: 形象描绘式此类题目将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化,把文章的观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达到“言浅意深”的效果 。
如关于“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话题作文,一考生将自己的作文题目拟为“把握别人垂下的藤索”,题目中的藤索正是文中老师的建议,迷惘中的“我”正是抓住了这根藤索,才走出“暗无天日的洞穴” 。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然而作者对这几个字却只字未提,只是以形象的标题明确地向阅卷者传达了这个观点 。
2004年的关于“幸福快乐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的作文,一篇名为《蒙着黑纱的幸福》的文章很引人注目 。
揭开黑纱,即揭开我们思想上的阴影,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形象的比喻道出深刻的道理 。
上海卷高考作文《文化的呼吸》也正是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方法写出了文化所需要的一种状态 。
貌离神合式此类作文题目多将几个毫不相关的名词用分隔号隔开,而通常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名词却被作者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共同揭示文章的主题 。
如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中,重庆一考生的题目拟为“诗人??明月??黄花”,初看此题,自然会产生这一个疑问———“这三者有什么关系”———正是这个疑问,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的愿望 。
又如一篇名为《哀痛者??幸福者》的文章,文中正是借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内容阐明了“换一种思维方式,‘哀痛者’也会变成‘幸福者’”这一观点 。
诗文化用式此类题目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或营造意境,或点明观点,可以原诗文完整借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写 。
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中,作者借用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为题,形象地揭示出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充分说明了“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的观点 。
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的作文中,一考生的题目为“争渡!怎渡?”,便是化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诗句 。
“争渡”写出了当人们竞相争渡的情形,而“怎渡”提出了怎么才能拥有最完美的行程,暗合了话题的内容 。
2005年上海卷关于流行文化的话题,有的考生将题目拟为《莫为浮云遮望眼》、《任尔东西南北风》,巧妙地化用诗句吸引阅卷者的注意 。
妙趣横生式此类题目,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题目的幽默趣味吸引阅卷者的注意 。
如《森林公审大会实录》一文,童话般的题目马上勾起阅卷者的阅读兴趣,希望一睹为快 。
文章的观点也正是通过森林法庭审理兔子与灰狼一案得以体现 。
还有一题为《审苍蝇》的文章,也以其独特的视角赢得了阅卷者的喜爱 。
高考作文中,一篇名为《我饿了》的文章引起阅卷者的注意,原因正在于充满妙趣 。
经典改编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
而聪明的作者也正借用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让自己的文章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
通常,此类作品的题目便明示了这一特点 。
如《〈孔雀东南飞〉新传》这样的题目,别出心裁,改编原著,以全新的面貌诠释了“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话题 。
又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一文中,运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于音乐的描写的诗句与父母对我的教育一一对应,述说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
流行时尚式此类题目能够将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时尚元素与话题相结合,以新奇的方式让题目引人注目 。
如《“爱”在心口难开》,化用流行歌曲《爱你在心口难开》,将父子间的真情真挚地表达出来 。
前段日子流行《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风靡一时,上海卷的小考生立即借用,改编成自己的作文题目《谁动了我们的文化观》,不能说不聪明 。
直现文体式此类题目直接显示出文章的特殊文体 。
同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或抒情散文不同,它的文体是别致的,与众不同的 。
借此来引起阅卷者的注意 。
如《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一文,通过文中“望诊”“把脉”……“医生建议”,写出了“吴诚信”的种种表现以及治疗办法,极具新意 。
又如一篇名为《药品说明》的文章,借对产品的说明写出了自己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这一话题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