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书法法作的品诗词 古诗词书法作品欣赏( 六 )


踩在钓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随入;...
如何评析对联,评析对联应从哪几个方面 近年来,对联创作可以说是繁荣到了“纵非绝后却空前”的地步了,大部头的传统对联总集收联达到十万副之多,已被称为洋洋大观,而仅一次“沱牌杯”国庆礼赞征联,收联就已逾十万,每年度全国对联创作的总量肯定会是个更高一些的数字,可以说是势头十分强劲 。
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对联的创作理论及鉴赏理论却是极度的滞后,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对联创作仅仅是泡沫般的繁荣,缺乏精品,另一方面对联作者创作水平也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总之,联界迫切需要在对联鉴赏理论方面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以启发和指导对联创作 。
虽然近年来在对联鉴赏上出现了一些较好的赏析评介文章和图书,但从整体的印象来说,指导对联创作的却还只是一些征联活动的评审结果和许多私自设立的“病联医院” 。
就像有竞技体育和健身体育的区分一样,竞技式征联的评判标准存在的机械性并不能全面指导对联的艺术创作,由于强调硬性指标的可比性以及主题的功利性,征联活动的繁荣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形式主义泛滥以及获奖佳作被大量“克隆”而成为陈词滥调的负面影响 。
而许多无照经营的所谓“病联医院”只是以“启蒙”的水准对一些初学作品进行冬烘先生式的指点,甚至对一些上乘的古今联作妄加评判,从而误导了大量作者 。
对联鉴赏是一个主客观交互作用的审美过程,虽然对某一副联语的品评会因人们审美取向和鉴赏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还是存在着一般性的规律 。
对联作为审美的客体,对它的鉴赏可以从多个层次上展开 。
从宏观而言,我们可以欣赏对联的形式美及其内涵美 。
对联的形式美可以包括对仗、声调、节奏、词藻、书写形式、制作载体等等 。
就形式方面而言,应当明确对联最基本的形式要素是对仗 。
对仗有工对与宽对的分别,对于大量联作来说,可能只是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但是,必须纠正的一个误区,便是并非工对优于宽对,它们应该是等价的 。
与过分拘泥工对所造成的缺乏张力与创意的“死对”不同,佳联均是本着形式服务内容的方针,以意为主,亦宽亦工,变化之妙,存乎一心 。
高手制联常常是在重要部位以及数字、颜色、方位等处设置以精工的对仗,次要部位则多施以宽对甚或似对非对,既不失整饬之美,又充分保证了语义的流畅 。
除了宽与工之外,对仗还有异和同的分别,上下联言同一事物,走向极端便是合掌,上下联言不同的事物,走向极端便成了对而不联,高手的功力便在于能游刃于这一对矛盾之间而有余,如书法中两笔划之间的顾盼牵连,也像长调词里的过片一样,既有一个大的跳跃,但又保证文脉的贯通,这种似联非联便是所谓“张力” 。
从某种角度讲,只有悟到了“对与不对之间、联与不联之间”的妙处,始可与言对联 。
声调的和谐也是对联创作及欣赏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这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在于谈对联必言“联律”,谈联律惟言声律、谈声律只言律诗式的平仄格式,这是一环紧扣一环地将人引入牛角尖中 。
现在这种思维方式已经造就出了一大批这样的对联“鉴赏家”:在他们的词典里,全部的汉字也只有“平”和“仄”两个,每见到一副联语,首先(也可以说是自始至终)便掏出他视为至宝的那条律诗“平仄竿”,然后逐字标定,最终得出对这副联语的鉴定意见:某字失替某字失对某字应平而仄某字该仄而平……,仿佛对联文学只是一门平仄排列的手工技艺 。
其实对联从它直接脱胎的律诗和骈文中也承袭了它们的声律要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从这一文体成形并开始发展起,它便不停地被其它各类文体所“侵蚀”,有人以词为联,有人以曲为联,有人以赋为联,有人以古文为联,有人甚至以白话为联 。
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或许从来没有真正形成过一套整齐划一的类似格律诗的“联律” 。
正如陈方镛所说“古传诗律,未闻有所谓联律者”,今人整理出“联律”,也只能是以利初学,也就是说只能当初学者的一块敲门砖,登堂入室后没人会拿它当回事儿 。
大凡名家作手,胸中哪有什么一套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平仄格式?他们只不过因势而成格,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语境、风格、节奏而灵活运用,多变中自有法度,即所谓“法无定法,非法法也” 。
正因为其学养可以驾驭,所以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