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代表诗词 花朝节诗词( 三 )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
“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
“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 。
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
)。
【演变】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
禾部》:“年,谷熟也: 。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
【元旦与春节】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
)【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
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
”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
)[编辑本段]【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
唐代...
诗词中的绮丽风格有哪些代表诗词?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绮丽》这样说道:“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