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发展史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二 )


五、宋代诗词词起源于唐代 。
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 。
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
苏轼(号东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 。
苏词题材广泛,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风格亦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 。
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情古》,表现诗人对理想之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
南宋著名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文天祥,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他的不少诗篇洋溢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转贴 2006-06-18 10:21:55 ] 发表者: wdsong作者:郑恩波 郑秋蕾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
“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 。
“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 。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 。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
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 。
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 。
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 。
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 。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 。
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 。
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