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发展史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三 )


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 。
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 。
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 。
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
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
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
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
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
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 。
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 。
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 。
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 。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学史发展简史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 。
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 。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 。
”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
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
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 。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 。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
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 。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 。
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
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
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 。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 。
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
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 。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