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 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 ,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 , 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 , 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 , 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 “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 , 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 , 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 , 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 , 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 , 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 , 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 , 争取好表现 , 以博取玉皇欢心 , 降福来年 。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 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 , 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 , 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 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 , 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 , 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 , 喜气洋洋 。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 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 。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 。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 。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 , 是传说中的火神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 , 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 。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
9、舞龙
舞龙 , 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 。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 , 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 , 仍不见效 。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 。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 , 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 。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 。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 , 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 。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 。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 。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 。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 。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 。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 , 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 , 可见舞狮者全身 。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 。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 。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节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春节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人们在享受着春节文化的同时也表演着民族的节日文化 。民族文化正是在节日这一特定的时空设置中得到传承与弘扬 。
我国农历新年为什么放在正月初一呢?
我国人民以寒冬将至,春阳萌动之时作为新年伊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腊祭” 。“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主要内容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词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伴随驱疫禳灾活动 。古代“猎”与“腊”也相通 。时当冬闲,人们用猎获的野兽作为祭品举行大祭 。《礼记?月令》曰:“是月也 , 大饮蒸 。天子乃乞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 , 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 。”当时,有把“腊祭”之日当作新年来过的 。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 。《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 。冬天来临 , 人们回到室内,堵住向北的窗户,在室内生火,用烟熏鼠准备过年 。所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 为此春酒 , 以介眉寿”,是说人们收获之后 , 酿制美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 。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 ,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 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 。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 , 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 。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逐渐形成 。《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 , 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 。这样一来 , 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阳、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庆祝的日期越拉越长,逐渐演化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节日 。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 。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 。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 。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 , 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渐渐加强 。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 , 馈赠礼品,互相拜年 。此外 , 春节的游艺性进一步加强 。新年期间 , 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独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
按照我国的习俗,从广义上说,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段时间 , 狭义上则指正月初一这一天 。这期间活动很多,许多习俗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
春节期间的饮食也极为丰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按照习俗,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喜食甜食 , 春节早上吃糖莲子、糖年糕、糖汤团等,意思是“一年甜到底” , 而北方人则喜欢吃饺子 。
春节传统的民间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憧憬 。旧时 , 即使再穷,春节这天也要想方设法穿上新衣,盼望在新的一年里阖家幸福,平安无事,盼望农业丰收,生活美满 。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 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 。过大年 , 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拜年,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 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 。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 , 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色纸类制品(贴红春联、红窗花)、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
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所以农历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做夏历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朝,当时农耕社会已较发达,已有专人观察天象 , 以白天黑夜之循环为一日,又以月圆月缺循环为一个月 。
文章插图
2、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虞舜时期,舜即位做了天子 , 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神灵 ,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
到了民国时期 , 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春节的习俗有贴年红(美好期盼)、吃年夜饭(阖家团聚)、压岁钱(压祟驱邪)、吃饺子("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放爆竹(“迎神”)、扫尘(不好的事情统统扫出门)、拜年(压住邪祟)、守岁(“熬年”)、吃饺子(相交)等等 。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来,其起源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人文与自然文化内涵 。自西汉以来 , 人们就有过春节的习俗 。传统名称分别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 , 传统上的“年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
过春节前,背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 , 共享天伦之乐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会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
1、贴年红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
2、吃年夜饭
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 。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 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 , 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
3、压岁钱
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 , 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
4、吃饺子
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
5、放爆竹
中国人有在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 。鞭炮也叫爆竹,爆竹声中除旧岁 。除夕夜里人们用爆竹声辞旧岁迎新春 , 大年初一人们一开门便燃放爆竹,叫做“开门爆竹” 。爆竹声后 , 碎红满地,灿若云锦 , 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 。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 。
6、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扫尘的意义在于要把过去不好的事情统统扫出门,希望来年的生活过得更加的美好 。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8、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
9、吃饺子
寓意是旧的一年与新的一年相交,为交子,后来演变成饺子 。
春节的节日饮食
典型代表为饺子,古称“角子” ,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 , 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 。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 。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
文章插图
3、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1、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 , 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 , 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 ,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 ,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 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 , “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 , 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2、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 , 降福来年 。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 , 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文章插图
4、中国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你好亲,来历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 , 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 也是汉族和满、蒙古 , 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 。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
春节大约有三四千的历史 。原为农历的元旦,即人们通常说的过年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 。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 , 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 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据考证,春节成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的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 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被广为流行至今 。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 , 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等则流传了下来 。
汉族的春节习俗 ,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 。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 , 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 。其中 , 多为佛教 。
千百年来 , 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 , 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 , 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 , 准备过年时穿 。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钟馗、秦琼、敬德)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 , 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 , 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 , 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 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 , 欢聚酣饮 , 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 , 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庚寅年新年贺图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 , 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 。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傩舞跳钟馗、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 , 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 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
过春节,燃放爆竹,在门窗上张贴字画祈福、装点居所,是这个节日最普遍的习俗 。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尤?。总把新桃换旧?。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 。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 。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 。春节所剪的鸡 , 其实就象征着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 。据说尧帝时,过去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每年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 。人们刻木头的重明鸟 , 或者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来 。因重明鸟样子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 , 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贴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
贴门神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 , 不是神茶、郁垒 , 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陕西西安户县钟馗故里欢乐谷的“唐 。赐福镇宅神君钟馗”和秦叔宝、尉迟敬德所取代 。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 , 结果犯了天条 , 罪该问斩 。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 。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 。太宗答应了 , 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 。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 。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 。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 。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 , 高约二尺 , 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 , 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 , 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 ,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琢做成各种图案的 , 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年画“年年有余”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 ,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钟馗赐福镇宅》、《钟馗日历表》、《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
贴挂千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 , 长尺有咫,粘之门前 , 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 , 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 , 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 , 吓得望风而逃 。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 , 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 , 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
另一种说法是 ,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
由于之后要改用阳历 , 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
春节的习俗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 ,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
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
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
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 , 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
文章插图
5、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 : 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 。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
开启分步阅读模式
操作方法
0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 ,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 , 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 , 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 , 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 , 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 , 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
【春节的来历及习俗,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相传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 , 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到人类的聚集地来一次,年会吞食牲畜伤害人们 。人们把年每来一次称为一年,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亮光和响声 , 于是人们就将红纸贴在门前,用火烧竹子来驱赶年 。之后这个风俗就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 麻雀的寓意,麻雀有什么寓意
- 扬州冬至风俗,扬州冬至吃什么
- 三剂是什么,中药代煎3剂是什么意思啊?
- 女生罩杯abcd怎么算,胸围罩杯的ABCD是怎样算的?
- 金银花和绿茶泡水的功效,金银花和绿茶能一起泡吗
- 袜子硬化怎么处理,汗多的朋友袜子洗后变硬怎么处理
- 香蕉怎么催熟最快,香蕉催熟最快方法
- 松果菊健体片的副作用,吃完松果菊健体片胸口疼
- 空气炸锅里面的隔网硅胶是要拿下来的吗,空气炸锅里面的托盘硅胶垫用拿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