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我方某某是什么梗( 二 )


2文言文是知识 。对 , 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 , 它纯粹是文字 。但文言文是知识 , 甲骨文也是知识 , 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 , 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
3文言文也是技巧 。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 。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 。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 , 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 。比如在宗教建设中 , 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 。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 , 表意的扩展 , 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 。它的“前途” , 就在它的应用 , 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 。可以说 , 前途看好 。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 , 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 。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 , 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 。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 , 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