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我方某某是什么梗( 四 )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
(1)疑问句中 ,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
如:"蚓无爪牙之利 , 筋骨之强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 ,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 , 汝之不惠 。
""快哉,此风 。" "美哉,我少年中国 。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 , 莫之能御也 。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 , 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 (2)承后省 。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自述省 。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 (4)对话省 。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 , 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 2)省略谓语 。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 3)省略宾语 。
如:"可烧而走(之)也 。" 4)省略介词宾语 。
如:"公阅毕 , 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 5)省略介词"于" 。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 , 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 , 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