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民俗文化有哪些

文章插图
北京民俗文化有胡同,天桥,戏园和庙会 。
胡同:北京“京味儿”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就是胡同和四合院 。
2天桥:天桥是劳动人民活动场所,天桥市场形成于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也是许多艺术家的摇篮 。
3戏园: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来看 , 到清代初期,称为“雅部”的昆曲开始衰落,而称为“花部”的各地方剧种蓬勃兴起 。
4庙会:北京自秦汉起就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尤其辽、金、元、明、清在此建都,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就明清时期而言,北京有各种寺庙1000多座,为全国之冠 。寺院多庙会也自然就多 , 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有庙会,丰富多彩,美不胜数 。
年俗文化的历史起源年代久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似乎是一幅多头多绪的历史画面 。其实不然,就民俗文化而言,不仅传承有序,而且在经历了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的灾难磨炼之后,先民们整理出了富有哲理并具有生命力的传承理念,这就是“除灾”与“迎新”熔铸而成的年节风俗文化 。除灾是表达一年中的经历过程,其中包含取得的更新成果;迎新属于精神灵魂领域 , 是颂扬一年来所取得的新成果所显现的创造精神 。
汉代除夕风俗 , 即现今的除灾与迎新 。《吕氏春秋》记载:“汤始得伊尹,祓之于庙,薰以萑苇 。”商代初期,崇拜苇子除灾风俗已经演变为薰苇子风俗 。汤王建立商朝,任伊尹为相国之时,在宗庙为他除灾祝福,以有声有色的焚烧苇子作为庆贺仪式 , 其目的也是为了祝愿商朝昌盛发展而迎新 。苇子化为灰尘已不存在 , 留下的是风俗的内涵:即为迎新而除灾,为除灾而迎新 。区别在于,如果是除灾形式 , 迎新存在是意念;如果是迎新形式(例如迎新春联),其基础是现实灾情的意念,此即年文化传承理念的涵意 。汉代人重视除灾的基础地位,故分为两天 。除夕坐夜就是回顾和总结一年来的成与败 , 是传承理念在汉代民间的新发展,这为后代年节文化奠定了一种清晰的理念基础 。防患于未然 , 忧患意识是理性思维,是我们祖先在除夕风俗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
年俗文化第二次“革旧创新”,是在盛唐之后演进发展而成的迎新春联风俗 。这次“革旧创新”不仅揭露清算皇家篡改古俗的丑行,并废除了皇家陋俗和陈旧观念,而且开辟了永世不衰的新大道——春联的诞生,在年节风俗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
我们看到 , 春联的前期风俗,是兴于南北朝的所谓“桃符”门神,即在两个桃木板上画二神驱鬼,该形式实际上是汉代皇家陋俗的死灰复燃 。其一是否定汉代在民间除夕风俗流行的“三崇拜”,即在门上画虎的除灾风俗,转换为门神形式;其二是以两个桃木板为皇俗“刚卯”招魂;其三,也是重要的一点 , 是将刘歆(秀)篡改《三海经》增加的二神驱鬼首次在社会上出笼 , 从而为后世皇家愚民教化制造了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