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的电影真的不需要后期剪辑吗( 二 )


此外 , 后期还要将化妆间镜子里的工作人员一个个“挖掉”,最具代表性的是娜奥米·沃茨和安德丽亚·瑞斯波罗在剧院后台充满百合色彩的互相安慰桥段,所有工作人员都暴露在镜中 。视觉特效师Ivy Agregan在接受采访时说:“要把工作人员挖出来,接着用摄影测量法(photogrammetry)把元素摆回去 。这需要做很多的动态素描,而且工作量很繁重 。”可见,我们看到行云流水的“一镜到底”实际上是繁复考究的“特效大片”,对拍摄模式与**语言的积极探索需要强大的**工业的支撑 。
战争片对于**来说,真是个奇特的类型 。
导演们似乎非常喜欢在自己功成但名不就的时候拍一部战争片,让自己最终拿到能证明自己的奖项 。科波拉凭借《现代启示录》拿到了金棕榈,库布里克用《全金属外壳》拿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奥斯卡提名 , 斯皮尔伯格以《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获得了到目前为止的两座奥斯卡奖杯 。

本次奥斯卡奖的大热门《1917》 , 也是导萨姆·门德斯凭借战争片首次斩获奥斯卡奖 。获得三大技术奖项的《1917》 , 也代表了战争片未来的发展方向 。
一、战争片最能凸显导演们的艺术水准
对于战争片来说 , 它不仅可以拥有内涵丰富、直面人性的故事,让导演彰显自己思想的深度,还能提供足够的视觉场面来考验导演的镜头和特效的布置,这也许就是导演们纷纷借此凸显水准的原因 。
相对于上世纪的几部经典,近年来的战争片对于战争的宏观反思在慢慢减少,对于战争的还原和个人故事在慢慢增多 。一是不存在战后不久、战争的淋漓伤口还在的艺术创作环境;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导演们可以更写实地表现战争场面 。这种“浸入式”战争片,在慢慢成为这种类型片的主流。
诺兰的《敦刻尔克》便不同寻常地用时空切换、声音、第一人称手法来增强压迫性与紧张性 , 增强观众对于**的代入感 。

而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季,作为黑马杀出的战争片《1917》,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而这部**则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真实 , 这就是所谓的———一镜到底 。用长镜头 , 减少剪辑的方式来体现这一点 。
一镜到底的手法对导演的布景,演员的演技都有极高的要求,在没有蒙太奇变化的**镜头中,这就意味着故事的发展只能单纯靠摄像与导演的布置来推进 。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季中 , 《1917》也理所当然的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这三大技术类大奖,足以证明这部**对于战争片的深厚影响 。
二、反类型 探索 者:萨姆·门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