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的电影真的不需要后期剪辑吗


“一镜到底”的电影真的不需要后期剪辑吗

文章插图
开宗明义 , “一镜到底”通常指代看上去几乎不用剪辑,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规则,没有切换,没有正反打,一个镜头从头到尾,完整记录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注意 , 仅仅是“看上去”不经过后期剪辑,其实很多所谓“一镜到底”的影片是长镜头和蒙太奇的结合 。但它们往往运用各种后期技术使剪辑点不易察觉,形成一种天衣无缝的观赏效果 。简单地说,名副其实的“一镜到底”=整部**是一个不经过后期剪辑的单一长镜头;伪“一镜到底”=多个长镜头+后期剪辑/特效 。
**史上,“一镜到底”的极致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拍摄的《帝国大厦》 。1964年,他将摄影机对着帝国大厦毫不变换机位、景别地拍了485分钟 。如果不考虑当时胶片长度等技术性限制,这部影片达成了“单镜头+固定机位+固定景别”的三位一体,以对蒙太奇剪辑艺术的解构表达着颠覆传统的前卫思考 。
最早呈现出“一镜到底”意识的剧情片,当属**顽童希区柯克在1948年拍摄的《夺命索》 。同样限于胶片长度(当时一卷35毫米长度的**底片只能录约10分钟),用单一长镜头拍摄**的愿望在当时无法实现 。《夺命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而是由十几个长镜头经后期剪辑拼接而成 。摄影时,一旦前一卷胶卷用完,就将摄影机停机,镜头对准某位演员(或者沙发、墙角)的背影,再换上新的胶卷 。这使得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谋杀故事通顺连贯、一气呵成,悬念大师将观众牢牢锁定在惊心动魄的剧情走向中 。
《鸟人》的摄影指导由奥斯卡最佳摄影(《地心引力》《鸟人》《荒野猎人》)得主艾曼努尔?卢贝兹基担纲 , 所谓的“一镜到底”也是由大量长镜头加以剪辑和特效拼接而成,片中最长的实拍镜头只有7分多钟 。长镜头拍摄的难易度与摄影机的灵活度息息相关 。希区柯克拍摄《夺命索》时值彩色**早期,摄影机非常庞大,为了迁就摄影机的行动 , 镜头外的道具摆设不停的被搬移 。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机越来越灵活 , 运动幅度与轨迹也更为自在 。《鸟人》中用到两台阿莱的摄影机:一台是卢贝兹基操作的Alexa M,配备4:3的影像传感器, 感亮度1250 ASA,这台小巧的摄影机主要用来手持拍摄,可以进入演员之间的核心地带 ;另一台是斯坦尼康摄影操作员使用的Alexa XT , 用于较为客观、远一点的镜头 。
为了呈现出“一镜到底”的完美面貌,《鸟人》在后期制作上下了大力气 。如何将长镜头缝合为“one-shot”是后期面对的首要难题 。负责缝合镜头的Technicolor公司先把剪辑阶段已经做得很像的“单一连续长镜头”缝得更好,又针对DI(digital Intermediate,即数码中间片,**制作中的重要一环)的需求创造“DI切点”,并将这些“DI 切点”也缝了起来 。缝合之外,喜剧**的节奏感也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一镜到底”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容易造成节奏的拖沓 。在本片中,当某场戏吸引力不足 , 或者节奏偏离了设计 , 剪辑师就通过加速和放慢镜头节奏调整影片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