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的电影真的不需要后期剪辑吗( 三 )


全片一镜到底这种独特的风格,与这部**的导演萨姆·门德斯、摄影罗杰·迪金斯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

说起萨姆·门德斯,我们可能一时间想不起这位导演的作品 , 也对他了解不多 。其实门德斯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精通艺术与商业两方面的**导演 。
毕业于剑桥的他深受传统的英式戏剧影响 , 拍**之前,门德斯担任过伦敦和纽约百老汇的舞台剧导演 , 曾以音乐剧《卡巴莱》获得美国戏剧界的最高荣誉“托尼奖” 。
近年来 , 已经投身于**的他依旧在监制一批优秀的莎翁 历史 剧,譬如由抖森出演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而与此同时,他也指导了**史上最长盛的商业动作**系列——《007》系列 。作为英国导演 , 能亲自打造“007”是他的梦想,在他的处女作《美国丽人》中,就有不少对于“007”系列的致敬 。

对于“007”系列,门德斯所做的最大贡献是:让这部属于男性的动作**注入了更多属于戏剧般的人文气息,从《007:天幕危机》到《007:幽灵党》,这两部**里的邦德都减弱了特工工作赋予他的冷酷,**支线也不单单是美艳的邦女郎与他的感情之路 , 而是更多地充实了个人的背景,似乎还在幽灵党中拥有了些许家庭化的气息 。
这种人文关怀在以往的邦德**上是不多见的,这也是门德斯在脱离戏剧后,他自己指导**的一个显著风格——打破类型片去探讨个人境遇 。

于是,在《1917》上,我们看到了在整个一战背景下两位士兵的独角戏 。其实门德斯的这种思想在他早年拍摄的另一部战争片《锅盖头》上面就初见端倪 。
《锅盖头》没有像大部分战争片将战争场面的表现作为重头戏,而是以战争的背景透过亲历者的身心感受来描写战争的无意义 。
和美国**中“二战”、“越战”为背景的战争片的不同在于:影片注入了现代人对战争的态度,这场美国在新世纪发动的战争既不出于正义,也不出于爱国 , 只是成为发泄青春剩余经历的训练场,影片描述的战争竟然没有一个敌人真正出现过 , 所有的场景都由主人公——一位20岁的狙击手的生活贯穿,和他的战友训练、沙漠中等待作战任务,直到最后也没成功地发射一颗子弹,杀一个“敌人” 。

这就是一种反类型 , 与以往富有冲击的战争片大不一样 。但在《1917》上寻求新突破的门德斯绝对不会陷于故事表达,因为《锅盖头》的反响并不是很好,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镜头语言对于战争片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像《现代启示录》中科波拉赋予的艺术性的油画色彩去渲染“启示录”的风格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