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大主义的朝鲜的事大主义


事大主义的朝鲜的事大主义

文章插图
朝鲜半岛臣服中原王朝已有数千年历史,而统一的新罗、高丽和朝鲜三朝亦曾对中国唐、宋、辽、金、元、明、清诸朝“事大” 。不过,新罗、高丽都曾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而且有学者指出统一新罗虽然加入了以唐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但中国中心的世界观的影响并不彻底 ;高丽王朝甚至还曾采取“天子”、“皇城”等称谓 , 持有多元的世界观 。因此,真正坚持奉行“事大主义”的只有1392年到1894年的朝鲜王朝 。与“事大”相应的是中原王朝的“字小”(爱护小国),朝鲜“事大”愈是恭顺,中原王朝的“字小”也愈是热情,因而朝鲜亦是中国明朝和清朝最典型、最亲密的属国,在《明史·外国传》和《清史稿·属国传》中名列第一 。《明史》称“朝鲜在明虽称属国,而无异域内,故朝贡络绎,锡赉便蕃 , 殆不胜书”  , 所以朝鲜王朝也是东亚宗藩体制中最恪守“事大主义”的国家 。因而“事大主义”无疑最适用于1392年到1895年的朝鲜 。
在朝鲜王朝时期 , 其外交政策是“事大交邻” , 所谓“事大” , 即是指侍奉中原王朝;“交邻”则是指与日本等邻国的往来 。因此“北不失礼,南不失信” 成为朝鲜王朝的祖训 , 而“事大”则成为朝鲜对华政策的代名词 。众所周知 , 朝鲜王朝是以威化岛回军为契机而建国的 , 1388年 , 高丽王朝策划北伐明朝 , 大将李成桂坚决反对 , 指出出兵北伐有“四不可”,其中第一个就是“以小逆大” 。但高丽还是执意北伐,李成桂率军行进至鸭绿江威化岛时果断回师 , 其理由便是“以小事大,保国之道”,而北伐明朝之举违背事大主义 , “今不俟命 , 遽犯大邦 , 非宗社生民之福也” 。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军后就夺取了高丽的政权,并在1392年取代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并立刻遣使通报明朝,称臣于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下赐“朝鲜”国号 。可以说,朝鲜王朝本身就是在事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朝鲜太祖李成桂也将事大主义奉为基本国策,几乎与朝鲜王朝相始相终 。在明朝时期,朝鲜王朝对中国的事大主义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政治上向明朝称臣,奉大明正朔,定期朝贡,并于节庆时遣使朝贺,朝鲜派遣的使节名目有谢恩使、进贺使、冬至使、圣节使、陈奏使(或奏闻使)、进香使、问安使、告讣使等,统称为“事大使行” 。《大明会典》载:“李成桂代王氏 , 请更其国号,诏更号朝鲜,永乐初赐印诰 。自后每岁圣节、正旦(嘉靖十年,外夷朝正旦者俱改冬至)、皇太子千秋节,皆遣使奉表朝贺、贡方物,其余庆慰谢恩无常期 。若朝廷有大事、则遣使颁诏于其国,国王请封、亦遣使行礼 。其岁时朝贡,视诸国最为恭慎” 。与之相应的 , 朝鲜国王、王妃、世子必须经中国朝廷册封才为合法,并且其死后必须由中国朝廷主持祭祀,并赐予谥号,因此作为宗主国明朝亦派遣册封使、吊祭使等使节 。在中国敕使抵达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时,朝鲜国王必须亲自前往西郊迎恩门,举行盛大的“迎敕”仪式 。可见朝鲜王朝的事大主义在形式上是非常完备周到的 。第二,朝鲜王朝盛行“慕华”思想,一切事物模仿明朝,并以中国的儒家性理学统一思想,正如朝鲜古书《象院题语》中所说:“虽在海外,三纲五常,中国一般了;敦行孝悌,遵守礼法,刑政法度,依着大明律条行 。”这种“慕华”思想,既是事大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事大主义的重要体现 。1444年朝鲜世宗创制谚文(训民正音),大臣崔万理等便上疏反对道:“我朝自祖宗以来,至诚事大,一遵华制,今当同文同轨之时,创作谚文,有骇观听 。……若流中国 , 或有非议之者,岂不有愧于事大慕华?” 可见在朝鲜士大夫心目中,“事大”与“慕华”是紧密相关的,朝鲜的所作所为不能丝毫违背于中国,否则就是违背事大主义 。在这种事大慕华观念的影响下,朝鲜将宗主国中国奉为“天朝”、“中华”,而自诩为“小中华”(参见词条小中华思想) 。第三,朝鲜依附明朝,获得明朝保护,确保国家安全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1要求朝鲜借道,以便日军“超越山海,直入于明”,遭到朝鲜的严正拒绝 。丰臣秀吉遂于1592年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史称“壬辰倭乱” 。朝鲜不敌日本,国王宣祖直奔中朝边境的义州,向“父母之邦”明朝求援 。明神宗遂派大军援助朝鲜抵御日本侵略,到1598年终于驱逐全部日军 。朝鲜通过明朝庇佑得以复国,亦将此视为“再造之恩”,事大主义更加强化 。总而言之,朝鲜王朝诚心事奉明王朝,政治上朝鲜依从儒家礼仪制度,外交政策则采取朝贡方式 , 思想文化上归依中华文化 , 并接受明朝保护 , 这就是朝鲜王朝高举事大主义的大旗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