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因

1、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因读死书了 。通俗点 , 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受潜意识的支配,比如我现在突然发现3点半了,想起还没吃中饭,我的潜意识是命令自己应该去吃饭了,但是了解到已经3点半,晚餐是5点,这时候大脑就有个思辨的过程,最后产生的结果就是认识的指导所致 。
再举个例子:在一个正式的场合下,一穿裙子的美女突然感觉到大腿被蚊子盯了,她下意识就想去挠 。。。。可是眼前的场合马上让她认识到不能作此不雅动作 , 从而阻止了意识对身体的支配
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通俗解析 :如例1的 5点晚餐是生活中认识到的“活动方式”等到5点 则是认识到的“发展规律”?这个5点晚餐,和等到5点晚餐就是一种特有的方式和规律只希望对你理解有帮助,专业祥查教科书
观点正确
错误的认识也可以对实践有反作用,但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有指导作用 , 错误的认识没有指导作用,指导作用是指积极的反作用,而错误的认识仅能完成消极的反作用的功能 , 没有达到指导作用的功能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因

文章插图
2、实践在认识中有哪些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 , 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 , 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
第二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 , 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
第三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因】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 , 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 。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 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 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认识的辨证运动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因

文章插图
3、如何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论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正确的认识能够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 。科学理论是正确的认识,必将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
科学理论从规律上预见了实践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又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指导,所以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因

文章插图
4、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但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吗?观点正确
错误的认识也可以对实践有反作用,但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没有指导作用,指导作用是指积极的反作用,而错误的认识仅能完成消极的反作用的功能,没有达到指导作用的功能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因

文章插图
5、简述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辩证唯物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毛泽东认为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呢 这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
对原子的组织和性质的认识,就是通过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获得的;
革命的理论和方法,是通过参加具体的革命活动而总结出来的;
水果的滋味,是在亲口尝一尝之后才知道的.西红柿的故事.
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
我在这里坐着读书,不是也能获得知识吗 这样,认识的来源可不可以说有两个
就整个人类的知识,就知识总体的源泉而说,都来源于实践.
就一个人的知识,不外有两部分,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强调每一个人接受问题经验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承认认识有两个来源.
第一,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为直接经验.
第二,学习别人的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要同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
第三,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包含的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
②如何理解人的才能问题
人的才能,智力是怎么是产生的 "花为什么选择红 "是爹妈给的,天赋聪明,还是后天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才能,智力,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也就是说,人的才能,智力是在实践的基本上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所谓"天赋聪明论"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一,人的才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不断发展的.
鲁迅说过:"其实,即便是天才,在他生下来时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人一样,决不是一首好诗".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发展着自己的智力和才能
第二,人们的才能差别,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人们的才能,智力的高下,当然和大脑的生理素质有关系.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人们之间的才能,智力的差别就是由人们之间的大脑生理结构的差别而决定的.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人们大脑结构的先天生理差别是十分微小的
牛顿,他的天资并不佳,生下来时只有三磅(老秤2斤4两)象个猫一样,奄奄一息,他没有读完中学,在家里种过几天地,但后来却成了17世纪最大的科学家.
牛顿天资并不佳
爱因斯坦小时候大脑发育也很迟钝,三,四岁了还不会说话,以为是个哑巴.上了小学功课很差,叠手工,教师说:"还有比这更坏的椅子吗 "他的父亲问老师:"我的孩子将来如何 "老师说,看他现在这个样子,将来也不会怎么样的.
爱因斯坦小时侯大脑发育迟钝
人脑的先天的生理差别,并不是人们的才能的差别的决定性因素,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一个人,如果他在某一方面的实践多些,他的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就要在这种实践的推动下,向着这一方面完善和发展,从而也就表现他在这一方面的聪明和才能.
结 语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认识活动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们去认识这种事物或那种事物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②实践提供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
第一,实践提供了解决认识新课题的经验材料.
第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实践,还为科学认识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工具.
伽里略用自制的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有环形山,发现了木星有卫星,从而证明哥白尼"日心地动"的学说是有根据的.
伽利略用望远镜捍卫了日心说
③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的分析和综合的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活动.
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理".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
火的使用
磨制石器
复合工具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客观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实践的目的还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规定着认识的方向.
认识对于实践的巨大反作用
孙中山先生论知与行的辩证法
孙中山先生特别重视知与行的结合,认为人类认识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认识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总结经验教训,回顾历史,追溯已经消失的现象等,是在直接的实践之后认识客体和实践.
预测,假说,规划等则是超前于现实的客体和直接的实践.
认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就提出"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的观点,认为知行"并进而有功",这是很有见地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二是当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