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尚总是扫地呢


为什么和尚总是扫地呢

文章插图
佛门有首偈子:“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 这“扫心地”的功夫来源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 。扫地的功用是什么它所含的深义又如何解释呢 一是“降伏我慢心”,是因为人都有贡高我慢心,觉得世界上“我”是了不起、高人一等的,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做事情的最大障碍 。若能快乐、自在地做一般人认为下贱的工作;也就是降伏了贡高我慢的心 。二是“干净可以使人的心定下来”,是因为把家里或工作环境打扫得窗明几净,不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也会让经过者或使用者的心清净;心一清净,自然心就定下来了 。三是“扫掉心里的垃圾”,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里面的垃圾多了、烦恼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糊涂的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 。若达到《清静经》所说的“寂无所寂”,才算清净到了家 。这是佛陀与周利盘特迦的对话 。据说周利盘特迦“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忆”是记忆;“一句伽陀”就是一句偈;“伽陀”是音译,意思就是偈,通常是四句话 。意思是说,佛教周利盘特迦一句伽陀,他在一百天之内,都没有办法把这偈语读熟 , 前面一句学会了 , 后面便忘记;后面一句学会了 , 前面又忘记了,始终没有办法记下来 。由于周利盘特迦无法“忆持”佛陀所教的“伽陀”,在这种情况下,慈悲的佛陀把周利盘特迦带到一个很清净、安静的房间,指着房内的扫帚,告诉周利盘特迦:“既然没有办法记忆四句偈,就只念‘扫帚’好了,这样应该不会忘记了 。扫帚是用来扫灰尘的,我们心当中有很多无明、烦恼,使宝镜蒙尘,也应该把它扫去 。” 佛陀的这段话是深含义理的:“宝镜蒙尘”是理,“扫地”是事,理和事是相通的,既然理上不能了解,佛陀就教导他先从事上用功,从外而内,借着扫地来显理 。所以,如果是下下根机的人,只有从事上做、从事上修 。例如,借着不断扫地来契悟,即所谓“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我们心中有贪、瞋、痴等污秽,便有种种尘劳境界,所以必须藉事显理 。当专心在能扫这个心和外面所扫的境时 , 事上就到达最高的境界,忽然 , 理就能显现出来;所以法是圆融的,可以从事上修,也可以从理上契悟 , 到最后事理一如 。释迦世尊教周利盘特迦念“扫帚”,即是从事上入,时间一久,慢慢就能由事到理,从事显理 。接着,佛又告诉周利盘特迦“扫帚的意义就是除去尘垢”,进一步教他除垢 。垢就是我们心当中的尘垢,除去外面的尘垢之外 , 还要除去心当中的尘垢,心中的尘垢除尽,智慧也就开了 。佛陀依他的根器,而教导他:“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 , 微细穷?。∫烀?,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成阿罗汉 。”佛先教他念“扫帚”、“除垢” , 再进一步体会除去了外面的尘垢之外,还要除去心中的尘垢,而周利盘特迦也确实找到了这一条修行的道路 。所以周利盘特迦就说:“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 扫帚扫尘 , 尘虽去而帚迹犹存,如何处治乎你不妨“朝日扫心地,扫帚越不净,欲要心地净 , 撇下扫帚柄 。”“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停稳,脱却一头则偏也,若两头俱脱去,和担子也无,却要本来处 。”这与禅宗所谓“能所双亡”同出一辙,此法适于上上慧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