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家里的老大吗( 二 )


他甚至不能把这种震惊表达出来 。他是周介孚的长孙,按照旧时习惯,祖父和父亲不能理事,顶门立户的重担就要移到长孙的肩头,鲁迅自然也不例外,父亲病后,家中的重担就由他挑了起来,尤其是对外界的交涉,几乎都由他出面 。他才十几岁,却已经不再有少年人的任性的权利 , 他必须像成年人那样承担责任 , 命运已经不允许他像孩子那样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了 。面对造物主的这种苛待,他只有咬紧牙关 , 默默地忍受,即使跨进家门,把那在当铺的轻蔑和歧视中换来的钱交给母亲,他也从不说什么;遇上祖父和父亲发脾气摔东西 , 他也总是转身走开,不多搭理 。他把一切都独自咽下肚中 。
《父亲的病》是1926年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顾父亲周伯宜(1861—1896)生病、治病、去世经过的文章,讽刺、批判了庸医误人的现象 。文章先后提到几位“名医”,只是有人是真名医、有人是假名医罢了 。
周伯宜生病与鲁迅祖父周介孚犯案有关 。周介孚(1838—1904),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等职,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科场行贿被光绪皇帝定为“斩监候” , 周介孚潜逃,周伯宜被抓替父顶罪,周介孚自首后周伯宜获释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周介孚被释,光绪三十年(1904年)去世 。监狱自然难比家中,条件很差,导致周伯宜营养不继,从监狱归家后“喜怒无常、酗酒、吸鸦片”,先是咳嗽后是咳血再是水肿,从症状判断其患的应当是肺结核,周家找了两位“名医”为其治病 。
?
姚芝轩、陈莲河与何廉臣
第一位“圆而胖”,文中没有出现这个人的名字 , 此人真名姚芝轩,医术如何呢?他以“经霜三年的甘蔗”作药引子,治疗两年后“(鲁迅)父亲的水肿是利(厉)害,将要不能起床……”,病没有治好反而加重了 。这时,他对鲁迅说 , “病是不要紧的”,但“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 。”便又推荐了陈莲河先生 , 借口是“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鲁迅此时明白 , “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离了干系”,属金蝉脱壳之计 。
姚芝轩的医德如何呢?他出诊诊金是一元四角,特别出诊为十元 , 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 。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去请他,非一百元不去,去了只是草草地一看,开一张方,拿了诊金就走 。很明显这是一位以挣钱为目的的庸医 。姚芝轩还拉大旗作虎皮,将自己与叶天士相提并论 。鲁迅在文中写道,“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 。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叶天士为清代乾隆年间的名医,其以梧桐叶作药引救治“邻妇难产”属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