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一人心,这首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四 )


庚娘、三官、侠女是《聊斋志异》中复仇女侠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有仇必报、有冤必雪的侠士精神,其气质和唐传奇中的诸复仇女侠们可谓是一脉相承,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传统侠义精神的肯定和推崇 。
(二)行侠仗义,扶危济困,不图回报 。
行侠仗义、扶危济困、不图回报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心理 , 而侠士更是以此为自身的职责和义务 。唐传奇中的女侠形象很好地秉承了这种侠义精神 , 如《荆十三娘》塑造了具有此种义侠精神的侠女荆十三娘的形象 。十三娘本是一有颇多资财的商人 , 朋友之弟李三十九有个爱姬被父母强卖给他人 , 十三娘仗义相助 , 为其夺回爱姬,并将其父母的首级割下来送给李三十九 。十三娘的行为完全是出于自愿,并不求回报,并且她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财任赵进士取用,而毫不在意,可以说她身上除了具有传统侠女的特质外,还具有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蒲松龄笔下的许多侠女也有这种义侠的气质 , 她们为人处世,萍水相逢而能拔刀相助,只求施恩于人而不图回报,只求奉献他人,自己则一无所求,可谓是“最纯粹的侠,是侠群体中的精英和中坚” 。
《纫针》的主角虽是纫针,但是古道热肠、无私帮助纫针的商人之妻夏氏却让人印象深刻 。夏氏与纫针毫无瓜葛,可谓萍水相逢,听了纫针母女的遭遇后,“怜之……因邀入其家,款以酒食 。谓之曰:‘母子勿戚,妾当竭力 。’”之后,夏氏为了替纫针母女偿还三十金的债务 , 竟不惜“典质相付”,百计为之营谋,筹得三十金后却被贼人所盗 。虽为萍水相逢而能助人至此,已为难得,财物被盗,实非夏氏所料,她已经是尽人事而知天命了 。一般人可能会就此作罢,但是夏氏竟“对灯啜泣……乃引带自经” 。夏氏“自经”者,为的是没能最终帮上纫针而自己却允诺之,其心之热、其行之烈者,不正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 , 赴士之厄困”的侠义精神最好的注脚吗
《聊斋》中有很多诸如夏氏的女子 , 她们外表是个很普通的女性 , 但内里却有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侠风骨 。《丁前溪》中的杨氏妻,家中一贫如洗 , 却能慷慨招待投宿者丁前溪,不惜用自家屋顶上的茅草喂养丁的马匹 。丁再三授之以金,杨氏妻拒不接受 。蒲松龄在篇末对之大加赞扬:“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尤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 。”又如《大人》中的山中女子,与诸客商萍水相逢,却能为之铲除祸害人的两“大人”,而不图任何回报 。再如《农妇》中的农妇,“健勇如男子”,经常为“乡中排难解纷”,她所挣的钱财“有盈余,则施丐者” 。蒲松龄称赞她为“女中丈夫……与古剑仙无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