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1000字( 二 )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二):长句子
普鲁斯特的长句子,如美女的长腿一样让人回味无穷,直觉的描述,意识的流淌,回忆的熔炼,造就出世上无与伦比的文学艺术品(水晶体),在里面人们可以发现过去从来没有发现过的自己潜意识的秘密,欲望的秘密,女人的艺术品化也是一种物化,是强调对她的鉴赏性还是占有欲还是情感的喻体对象(不过总是有一种想达到永恒的假象,但是伟大的艺术永恒,情感未必,当然此书中的情感像被琥珀凝固在书里也达到了永恒,是因为书这个艺术品本身而达到永恒)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三):2015年读书笔记
前些天因为后知后觉周克希放弃翻译其余四卷,于是找出徐和瑾先生的译作接续 。没想到今天偶然翻新闻得知徐氏已于今年八月作古,留下未完成的三卷成为又一憾事 。读过徐译莫迪亚诺,觉得《地平线》第一章风格类似《追忆似水年华》,或许和译文有关,也从此信赖他的译笔 。斯人已逝,重读三卷译后记之豪言“普译尚未完成,吾仍需努力”,不免唏嘘 。
由于前两卷读的是周克希的译文,因此初读徐和瑾的译文时觉得有些涩,这里并没有好坏高低之分,更多是风格的不同,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的风格 。
读第二卷时觉得外婆去世的篇章写得如此平淡,似乎只是在凑足字数
读第三卷时则发现这是整部小说中最为啰嗦无趣的一卷,读到了三分之一,目前为止有吸引力的文字就是探访军营的段落 。沙龙里的讨论仿佛时代洪流中被后浪拍在岸边的沙石,适合黄昏取景 。冗长的人名也是读法国小说第一次大量碰见 。不过读到这里已经对译者在后记中为普鲁斯特的辩解与分析的精确性有了一次心里的认同 。
外婆之死作为分水岭,后半部几乎全部用来记录一次无聊的社交,即便是用来作为下午茶的作料,也太过冗余 。
不过从局外人来看,从想进入法国上流社会而无门径的人来看,从后世尤其是异乡人来看,未尝不是19世纪末贵族生活的挽歌 。
第三卷结尾,夏吕斯和作者再次会面时的言谈举止,加之上一次的迹象,似乎已经显露出夏吕斯的同性恋倾向 。果然到第四卷开头证实了这一猜想 。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四):超了字数的短评无核心标题
普鲁斯特让我们更加深刻和激动得体会到,我们个体的内心、或者说我们的意识,是一个比我们认识中更浩瀚神奇而又可以不断挖掘的宇宙,也许我们从小经历的事都大同小异,然而每一个心思观点的微小转变,就像万花筒,会把排列方式都打乱,转化出一幅幅不同的图案 。这样复杂和难以预测的变幻足以让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望而生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