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1000字( 三 )


第三卷对上流社会无穷无尽、毫发毕现的社交勾勒比之一二两卷略显冗长,但遵循于普鲁斯特一贯围绕一件事物进行无穷遐想的禀性,其实在我们心智未开的孩童少年时代谁不是对某些久闻大名却无法亲自观摩的自然或社会现象不断填充个人色彩的幻想呢,无论是远山后面的世界、还是村子里某一户充满传闻然而家长却竭力劝阻我们不予靠近的人家,但是等我们终于有足够的智慧和时间去接近、沉浸、思考这片“另一个天地”,其间的反差和啼笑皆非、以及再次思考后放弃偏执、回归自然规律更普罗大众的待人接物方式,这其间翻天覆地的内在变化何尝不让我们感慨万分 。
最后忍不住还是想感叹一声,圣卢这种英俊多金有身份地位还忠诚体贴、多情热心带点憨性的男性友人真是基佬的绝佳依靠甚至暗恋对象,因为这种人总能给多疑敏感神经质、缺乏安全感的基佬带来温暖而坚硬的保护 。正如普鲁斯特描述:“我知道,忧虑在我面前是强者,但在圣卢面前却是弱者……他刚进来,就把一清早他充分展现的活力带到了我的周围,创造了与我房间的气氛迥然相异的朝气蓬勃的环境 。”
:因为事先看了某友邻阅读感想,其实弃了徐老译本,读的是潘丽珍老师的版本 。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五):《追忆似水年华 卷3:盖尔芒特那边》读后
或许普鲁斯特是迄今最伟大最深邃的人物 。在所谓意识流中,普鲁斯特的目光如流水般看着世界,感受着世界,理解着并冲刷着世界,将其中美好优雅之物沉淀出来;然而,这目光不仅仅是普鲁斯特的,它竟然也常常融合在神的目光中,那么高远、那么深邃辽阔: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和观念、建筑、风尚、典故、贵族传统与纹章学,一切的领域中,这目光游弋其中,分辨善恶,如神一般行事,没有一点费力使劲的影子,把追随者的目光引入无尽的海洋和天空中,让人渴慕,催人明悟 。
《追忆似水年华》颠覆了我的观念:普鲁斯特将贵族和上流社会优雅的一面如此精致地浮现在我面前,而在我原来的想象中,贵族社会早就随法国大革命席卷而去了,然而,普鲁斯特的追忆却让我明白,至少在一战前,一个精致的、有品位的贵族社会和贵族品质仍然是存在的,并且与上层Bourgeoisie融合着并汲取着后者的力量:那里优裕是设定的,个体在深沉的爱的眷护下成长,拥有精致而美好的教育、渴慕智力和品味,致力于艺术或科学或文学,追随着一切美好动人之物 。
阅读《追忆似水年华》促成了我对卢梭的恶感的形成,虽然以前读《忏悔录》的时候还是深深震撼于卢梭那种“intus et in cute (深入肺腑和深入肌肤)”的彻底坦白;但与普鲁斯特相较之下,卢梭那种卑微的贱民性格却展现无余:《忏悔录》卷6中卢梭对在看病的路上与拉尔纳热夫人的肉欲偷情的追忆显得尤其卑贱:如果那种饥饿者之饥不择食的举止让人有所不屑的话,那么卢梭却不停地以爱和美好来圣化或掩盖之的做法则让人颇感卢梭终身未曾真正理解何谓贵族的优雅 。这里不是说普鲁斯特是道德上无玷的或神圣的,普鲁斯特没有什么宗教感,常常有自卑和过分敏感之处,他在巴黎还涉足过色情场所;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区分了在海边初见Albertine时那美丽的海滨少女倩影在他心中的柔美印象和随后在巴黎重逢时两人带有情欲色彩的接触和交往 。普鲁斯特对此和类似事情的追忆是坦然而恬静的,他既没有谴责也没有辩护,而是将这些东西安置在人生的万花筒中更美好的东西之侧:少年在花园里整日的阅读、亲人之间真实的眷恋和守护、对优雅之物的苛刻的鉴赏能力,…而就是后者这些更珍贵之物,普鲁斯特也没有加以神圣化,而只是让它像碎片一样不经意中流淌出来,又流逝而去,因其脆弱而更动人 。虽然颇有时空错位之感,我却感觉,卢梭带来的是苦涩的普世正义的尖叫,而普鲁斯特所馈赠于我的,则是真正贵族的安静的大海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