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把山叫做什么|在古诗词中( 五 )


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
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 。
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
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
次句写山中红叶 。
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 。
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
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 。
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 。
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 。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
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 。
“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赞美各山的古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年代:明 作者:李梦阳 作品:泰山 内容: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 。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
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 [元]王奕 庐山的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
(夏完淳:《别云间》)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王昌龄《从军行》)
古诗《山中》怎么背的? 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
首句写山中溪水 。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