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友谊的时间不在长短的诗句( 四 )


给点著名诗词刘长卿的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一叶孤舟顺水而去,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飘泊无定,正如孤舟,同是逐臣,此情更堪伤怀,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
而王维的那首《送沈子福之江东》中的名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无边春色,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
以上俱是在送别时,借身边之景来抒离别之情,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还有一种则是写别后之景,抒离别之情的 。
如 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
写送别,而不写分别时的情境,却写别后之情,写别后之情,我们也不能明白地看到,我们只能见到别后之景、别后之境:寒烟渐渐升起,月华慢慢逝去,夜色深沉冷寂,江亭人去亭空 。
友人去后,诗人顾望留连之状跃然浮现纸上,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可谓深得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之妙 。
而 许浑在他的《谢亭送别》中写到: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也是同类的手法,因送别而醉,醒来时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于是心情也更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 。
更有妙者如 王维的《山中相送》: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送别,只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 。
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更稠密,但诗人却只用“掩柴扉”这一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动作来表达,把浓厚深挚的情感,掩藏在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之中,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
至于“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 则是想象别后远的友人的处境而别有一翻味道了 。
三、伤感旷放 各有千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也是和他有着相同感触的许多人的离别 。
唐人的送别诗中,这类诗不在少数 。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
”(王勃的《别薛华》) 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 。
再如 卢纶的《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全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感受伤的基调,次联写送别的情景,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颈联感叹身世,仍是紧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与伤怀合在一起,心境更显悲凉 。
再如 贾至的《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
诗人是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的,开首两句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 。
三句“浮云”的比喻,更加深了难遣的离情,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
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居多,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读来沉郁苍凉,余味不尽 。
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
陈子昂在他这首《送魏大从军》中写送友人去远征,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
至于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行军》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两首,则更是化惆怅为豪放的经典之作,“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
”在惜别中重书祝捷之意,来壮僚友之行色,在送别诗中可谓独具一格 。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
功名中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字里行间激情荡漾而气贯长虹,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