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诗怎么样( 四 )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
译文 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 。
我虽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却料想明月不会嫌我陋丑 。
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眠 。
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屋里,无数桃花盛开月光撒满天 。
4、梦李白二首·其二 唐代:杜甫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译文 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容颜憔悴 。
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
5、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唐代:李白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 。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
译文 令人羡慕的是你们二位前去应举,真如同二条出渊的胶龙,何况你俩又有冠盖当世的才情 。
试场上你们将如奔驰在平坦大道上的骏马,又将像展翅迎风的鲲鹏 。
酒后禁不住展袖在秋月下起舞,歌舞尽兴处又从天边传来阵阵的雁鸣 。
今日欢送你们到千里之外去赴试,不知何日能在这样的盛会中相逢?...
关于李清照的诗词体会 两首《如梦令》的赏析【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1,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2争渡,争渡3,惊起一滩鸥鹭 。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