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大禹治水的诗句( 三 )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
...
关于大禹的事迹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 。
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 。
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 。
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 。
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 。
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 。
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 。
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 。
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 。
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 。
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 。
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 。
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 。
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
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 。
“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
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
参考资料里的更见详细!!!!!!!!!!!!!!!
“大禹治水”的大禹姓什么?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说是一个小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不足2000人 。
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 。
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 。
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 。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 。
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 。
大禹,姓姒,号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 。
《绍兴市志》总编研究员任桂全:当时大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候,他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无馀到绍兴来定居 。
因为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孙,姒姓就在绍兴定居下来了,主要是守陵 。
按照《姒氏世谱》记载,从大禹到现在,世代相传已经140多世了 。
清光绪元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141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 。
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 。
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 。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从大禹到现在已经四千多年了,传到我这一辈已是142代了 。
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100多户,人口有300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145代 。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据说,现在全国姓姒的,总数不过2000人,而这2000多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陕西、云南等地,台湾也有姒姓的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