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孤独悲伤诗句( 四 )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
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 。
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
(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 。
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 。
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 。
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
小题5:试题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想象,因为昨夜下了一场春雨,作者就在他乡想象院子里梧桐树上的燕子们是否安好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
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
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 。
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 。
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 。
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 。
四年级下册那两句诗表现了塞外风景苍凉,悲壮雄浑的意境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 。
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
此诗的语言平淡朴素,但又不失韵味 。
以毫不夸张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出沁人心脾的境界,显得自然而又耐人寻味 。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句话把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
以景为诗源,以情为诗缘,以理为诗尾 。
前四句的“心”与“地”正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
只要你“心远”,无论在何地都不会受世俗喧嚣的干扰 。
你,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人景融为一体 。
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构成一幅美好的风景 。
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不是语言所能表达 。
物我相融,意味无穷 。
全诗清新自然,无任何矫情,写出诗人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感情 。
若是没有他超凡脱俗的品性,和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阔天空的诗作 。
欲 人都有欲 。
人欲无忌,而人欲有异;人欲无边,而人欲有限 。
活到哪种年纪就有哪种欲望 。
无欲望便无希望 。
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 。
立欲必正,验欲必果 。
人生如何,重在立欲 。
欲系福祸,各自把握 。
唯非分之欲是过 。
欲壑难填,莫坠其渊!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
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 。
首联交待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
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 。
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
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