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共有八句几联( 二 )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 , 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
一般说来 , 以地名入诗很难 , 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 , 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 , 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 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一联是写山 , 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 , 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 , 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 , 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 , 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 , 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 , 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 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 , 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
从艺术手法上说 , 这是夸张和对比 。
写山是明线 , 写红军是暗线 , 动静结合 , 明暗结合 , 反衬对比 , 十分巧妙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一联是写水 , 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 , 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共有八句几联】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 , 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 , 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 , 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 , 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 , 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 , 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 , 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 , 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
“暖”字温馨喜悦 , 表现的是战胜...
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七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巨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一九三五年十月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 , 快马加鞭未下鞍 。
惊回首 , 离天三尺三 。
山 , 倒海翻江卷巨澜 。
奔腾急 , 万马战犹酣 。
山 , 刺破青天愕未残 。
天欲堕 , 赖以拄其间 。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 长空雁叫霜晨月 。
霜晨月 , 马蹄声碎 , 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 , 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头越 , 苍山如海 , 残阳如血 。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 望断南飞雁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屈指行程二万 。
六盘山上高峰 , 红旗漫卷西风 。
今日长缨在手 , 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长征是诗歌吗 诗歌 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 , 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 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 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 。
诗歌有许多种类 。
从内容上分 , 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 从形式上分 , 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
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 优秀作品极为丰富 。
中国古代 , 不合乐的称为诗 , 合乐的称为歌、歌词 。
古人所说的“诗言志 , 歌咏言” , 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