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共有八句几联( 五 )


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 , 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 , 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 , 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 , 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 , 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 。
那是1988年初春 , 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 , 据他说 , 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 , 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 。
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 , 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 , 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
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 , 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 , 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 , 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 , 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 , 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 , 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 长征是宣言书 , 长征是宣传队 , 长征是播种机 。
自从盘古开天地 , 三皇五帝到于今 ,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 , 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 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 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 , 长驱二万余里 , 纵横十一个省 。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 , 从来没有的 。
长征又是宣言书 。
它向全世界宣告 , 红军是英雄好汉 , 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
长征又是宣传队 。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 , 只有红军的道路 , 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
不因此一举 , 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 , 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 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
总而言之 ,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 , 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 , 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 , 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 。
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 , 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 , 对于红军来说 , 他们只是等闲之辈 , 不堪一击 。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
七律长征总括全诗的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 , 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 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 , 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 , 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 “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 “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 , 滚滚而下 , 牵动着全篇 , 也笼罩着全诗 。
七律长征的诗句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 , 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 , 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
五岭:大庾岭 , 骑田岭 , 都庞岭 , 萌渚岭 , 越城岭 , 或称南岭 , 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