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史经典读后感有感(13)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鲍勃·迪伦的音乐不仅仅陪伴着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嬉皮士一生的重要诠释 。
随着情节的进行,随着故事的深入,在音乐的衬托下,众多的嬉皮士的形象逐渐丰满,逐渐变的有血有肉 。
即使是在爱丽丝的葬礼上,鲍勃·迪伦的歌曲也是不可或缺的,世界各地的刺青师们,听着音乐,缅怀着与爱丽丝的过往 。
“圣西尔达体育馆内气氛热烈,不停播放着鲍勃·迪伦的歌曲 。
杰克在体育馆另一边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鲍勃·迪伦《雨天的女人》的歌声中,杰克挤过人群,走向那个害羞的人 。”
这是之前与爱丽丝一起共事的罗比,他来陪爱丽丝走完最后一程 。
虽然六十年代那个嬉皮士盛行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往,但是对于那些经历过激情年代的人来说,他们的嬉皮士精神的并没有远去,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相当于是他们精神的一个化身,随着时代而继续发扬光大 。
鲍勃·迪伦那带着哭腔的歌声在他们身边回荡 。
“但我不觉得自己是那么孤独,
因为每个人都会被人用石头扔 。”
7、歌者亦诗人,鲍勃·迪伦即文学之灵魂 。“民谣音乐舞台已经成了我必须得离开的天堂 。就像亚当不得不离开伊甸园 。它太完美了 。”
在《编年史》自传的最后,鲍勃·迪伦用自己的深情对民谣进行告白 。
是的,音乐可以复制,民谣可以延续,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鲍勃·迪伦始终是最独一无二的那个人 。
无论激情的时代给予他什么样的标签,无论狂热的青年给予他什么样的头衔,鲍勃·迪伦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即他是一个诗人,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的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 。
“我活着像个诗人,死后也还是个诗人 。实际上,无论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一般人 。”
历史上无数诗人的境遇都表明,诗歌是一个奇特而神秘的世界,曾有多少诗人仅凭着一首杰作而被大众所熟知,而又有多少诗人一辈子被平庸的诗作所淹没,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 。
而鲍勃·迪伦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垂青,成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诗歌当中最独特的那道风景,不能不说他诗歌的魔力让世界都为之倾倒 。
就像是诗人于坚对音乐领域的诗人鲍勃·迪伦评价的那样:
“诺奖颁给了灵魂,
没有奖给修辞或观念 。
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
世界厌倦了,
它只是要生活,
要爱,要唱歌,要忧伤 。
于是,鲍勃迪伦来了 。
这是向垮掉的一代,向六十年代,
向浪漫主义,向波西米亚,
向嬉皮士,向口语一一致敬 。
世界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