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冼夫人历史文化思考

冼夫人对于岭南地区的文化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 而其中以海南最为突出 。
首先是培养了对于海南地区最初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作为一代巾帼英雄 , 忠君报国也成为冼夫人身上的一个标签 。
而这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支持陈霸先北伐侯景 。公元548年(梁太清二年) , 侯景诈降叛乱 , 于公元
549年攻陷建康(南京) , 梁武帝在禁闭中死去 。侯景又暗中勾结广州刺史元仲景进行叛乱 。西江督护兼高要太守陈霸先先发制人 , 攻破广州 , 并从番禺北上大庾岭 , 准备讨伐侯景 。冼夫人配合施计击败谋叛的高州刺史李迁仕 , 
并在赣石(江西南康)与陈霸先会师 , 支持陈霸先北伐 。
三月 , 联军光复建康 , 侯景出逃 , 于长江口被执 , 使江南一度动荡的政局安定下来 。同年 , 陈霸先受禅于梁 , 改元永定 , 是陈朝武帝 。
②支持隋朝统一中国 。陈亡 。
隋军压境 , 人心浮动 , 岭南数州拥护冼夫人号为
“圣母 , 保境安民 。公元589年 , 隋军行军总管韦洸驻师大庾岭 。冼夫人与时俱进 , 顾全大局 , 派孙儿冯魂北上迎候 , 于是隋军顺利南下 。同年 , 王仲宣反 , 围广州 , 韦洸战死 。冼夫人派孙儿冯盎出兵解围 , 又协助隋朝大使安抚各州俚人 , 岭南局势遂告稳定 。
③教育后代 , 赤心报国 。晚年 , 冼夫人把隋皇后所赐的首饰及宴服 , 盛于金箧 , 并将梁、陈赐物各盛于一库 , 每年开会陈列于庭 , 告诫子孙:“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 , 我事三代主 , 唯用一好心 , 今赐物俱存 , 此忠孝之报也 。念汝皆思念之 。
第二点是对海南地区的独特文化习俗的培养 。
特别是对于在海南地区南越人文化传播的推动 。各种文化交相辉映 , 为海南的文化保留奠定基础 。
铜鼓文化 。
铜鼓是越族首领用来鸣号通知开会议事的 , 又是作战时作为动员的号令 。
冼夫人在世时 , 把铜鼓文化保留下来 , 直到唐代还很流行 , 但只是作为社祭活动的一部分 。
②继发纹身文化 。
纹身是俚人的旧习俗 。
唐代诗人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时曾写过一首诗
《登柳州城楼寄汀漳连封四州》 , 其内容是:“城上高楼接大荒 ,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拈芙蓉水 , 密雨斜侵
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 , 犹自音书滞一乡 。”可见唐
代俚人纹身还是很普遍的 。冼夫人在世时 , 也把纹身文化保留下来 。直到现在 , 雷州半岛和
海南一带 , 还有少数人有纹身的习惯 。
其中海南黎族的纹身习惯延留至今 ,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至于断发 , 则一直保留到现在 。喜食蛇、蚌、蛤贝文化 。古代俚人喜食蛇和水产品 。在冼夫人时代一直继承下来 。
第三点是冼夫人文化的深入人心 。
冼夫人文化节不单单是纪念冼夫人对于海南文化军事
方向的突出贡献 , 而且成为了海南人日常心理活动 , 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化媒介 。
海南自古就有“闹军坡”的传统风俗 。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是冼夫人的故事广为流传的地方 , 千百年来形成了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闹军坡"活动 。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 , 新坡镇就热闹起来了 。海内外感念信仰冼夫人的民众不辞跋涉之苦 , 从四面八方赶往新坡"闹军坡" , 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
1990年 , 当地政府参与引导改造"闹军坡"活动 , 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 当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 。此后 , 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的"闹军坡"活动 , 便成为岛内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 , 影响遍及海内外 。军坡分“公期”和“婆期” , 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历史人物的民俗活动 。乡村的“公期”和“婆期”时间不一致 , 各自供奉神主也不同 , 一般以一乡或一村为单位 , 每到公期或婆期的军坡节 , 村民必大搞祭祀 , 扛供奉的公祖婆祖巡村 , 请亲朋好友来家中作客 , 不论是认识与否 , 只要过了门的就是客了 , 招呼十分热情 , 甚至胜过春节年饭 。村中组织来的舞狮舞灯队到各家中去拜祭 , 敲锣打鼓 , 热闹非常 。入夜 , 各家各户凑份子请戏班剧团来上演琼剧 , 连续几晚 , 大过戏瘾 。这时期 , 婆祖巡游、道士跳神舞、装神穿腮等举行一些独具海南的地方特色 , 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 , 让人大开眼界 。一般认为 , “闹军坡”是为了纪念冼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