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电视节目和《中国成语大会》类似的?( 三 )


节目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主持,著名学者担任点评嘉宾 。
央视此举,对弘扬传统文化、普及诗词知识无疑是一件大好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舞台尝试 。
其次,形式新 。
《中国诗词大会》在为数不多的诗词类电视节目中匠心独运,参赛选手下至7岁小女孩,上到花甲老翁,涵盖了大学生、中学生、教师、外国人等各类人群,共同点就是都是诗词达人,都喜欢中国传统古诗词 。
再次,手段妙 。
《中国诗词大会》做到了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象展示 。
它一方面运用声、光、电、舞等现代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给予它们鲜活的时代意义 。
最后,选手强 。
参赛选手身份不尽相同,但依然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 。
不唯上,不惟名,不惟强,只要您有才,都可以在观众面前一展风采 。
我们这些电视机前碌碌无为的老观众观看了几期如坐针毡,汗颜自愧 。
还有最让人叹服的,要数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十六岁学霸美女武亦殊,年龄不大,却心藏数千首古诗词,特别是在以“月”为题对诗过程中,两人你来我往,我们亲眼见证了什么是“口若悬河”什么是“读书破万卷” 。
我想,“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
”大概就是在形容他们这样的气质吧 。
这样的一档节,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差距,差距有多大,同时可以带我体会最经典的中华诗词风范 。
看过以后,家里的几个学龄期儿童也深有感触,读诗背诗的兴趣也比以前大了很多 。
这,也许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收获吧 。
愿我们的生活,常有诗词相伴 。
...
浓浓故乡情的中国诗词大会的想法作者:来居林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40317569/answer/121509879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个人看法如下:不足之处:1、比赛的赛制设置有问题 。
一是决赛与前期的比赛情况割裂 。
诗词大会每一期都有攻擂守擂之争,但是各期比赛成绩不会积累,无论在前面的表现多优秀,到最后决赛一场定胜负,其实我觉得是不太公平的 。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子琳和殷怡航,李子琳总共四期擂主,实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殷怡航在决赛前的任何一场比赛都没有出线过,一直属于默默在场下答题但是成绩比不过别人的 。
然而到了决赛前一期,殷怡航的实力和运气终于爆发一回,赢得了决赛的入场券,决赛时表现也不错(当然其他选手表现不佳也是一个原因),最终获得与李子琳争夺冠军的资格 。
而殷怡航有一个很强的优势就是手快反应快擅长强大,最终打败了整季比赛表现最优秀的李子琳夺得冠军,成为整个节目最大的黑马 。
当然,我不是说殷怡航实力就差,她在答题时也能看出是很有水平的,只是跟李子琳相比,显然最后这个冠军运气的成分多了些 。
二是选手抽到的题目难易程度差异较大 。
几期看下来,有很多选手本身实力很强,但是抽到的题目太过简单,百人团答题正确率高,所以最后本来很优秀的选手得分却很少不能获得攻擂资格,非常可惜 。
如果能将题目分成不同的难度等级让选手自行选择就好了 。
2、节目风格太“央视” 。
为了弘扬“正能量”,或者吸引眼球,第一期有意选择了外国友人、小朋友、残疾人等选手,明显是精心挑选的,而且这些人大部分后面再也没有从百人团答题中出线,可见实力也是一般 。
央视最喜欢彭超这样的选手,甚至在彭超与陈更对决时,董卿说念完题目喊开始才能抢答,也有偏袒彭超之嫌(我是先看后面几期才看第一期的,知道后面其实这种题可以没念完就抢答,所以当时听到董卿的画都惊呆了) 。
后面几期经常有一些感人的故事,关于母亲,关于游子等等,虽然我听了也会感动,但是与这些刻意去戳观众泪点的煽情讲故事的做法相比,我还是更喜欢成语大会的嬉笑怒骂轻松活泼 。
3、节目娱乐性不足,主持人和选手都偏严肃正统 。
我是先看完诗词大会才去看成语大会第二季的,对比一下很能理解为什么诗词大会不像成语大会这么成功 。
董卿的风格就是根正苗红的央视晚会主持人风格,走的是端庄大气知性女神路线,不像张腾岳嬉笑怒骂腹黑卖萌看点十足 。
有人提到董卿的文化底蕴不足以主持这个节目,其实我觉得还好,起码她知道刘长卿的“长”要读成zhang(三声),跟嘉宾也能聊一些扩展,能看出是做了功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