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武陵春出自于哪里( 三 )


词的上半阙写暮春之景,日晚之情 。“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春意阑珊中的自然变故,怎能不让感情丰富的词人伤心?况且这晚春之景又像那失去青春的迟暮美人,照见词人自己的衰老,故而主人公心灰意冷 , 连梳头的心思也没有了 。除此之外,“日晚倦梳头”还有一层深意 , 那就是因夫君已逝,梳洗打扮似乎已显得多余了 。正如俗语所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今天已无悦己者,那就任它“首如飞蓬”吧!不仅如此 , 由于“物是人非”,应该“事事休”才好,触到了痛处,禁不住“欲语泪先流”了 。词中的“物”应是丈夫生活前所有、所用之物,这些物件既给词人带来美好的回忆 , 同时也给她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 。她在《<金石录>后序》感叹丈夫遗作时说:“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 ,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因此 , 短短几句词,有从“倦”到“休”,再到“泪流”的感情层递 , 字字看来皆是血!
下半阙词人从悲情中果断地跳脱出来,忽现乐观情调,是词人坚毅性格地体现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说明主人公并不拒绝新的生存环境 , 而且想竭力适应它 。泛舟探春之思仍充满着少女般的活力,这两句使词的情调从悲哀中逆挽而出,有枯木逢春的意境 。“文似看山不喜平” , 李清照毕竟是大家,她不仅以词抒情,而且要写出人生酸甜苦辣的复杂之情 。然而 , 由于哀伤之情太甚,这偶然兴起的游春之情又迟迟难以实现 , 因为时间的消蚀及国仇家恨的摧残,昔日那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雅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真去泛舟也不会像昔日那样有“争渡 ,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活力了 。这是结尾“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 。而结尾的“愁’’字又与上半阙的情调相呼应,使全词主题鲜明 。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舴艋
舴艋指小船,是以小昆虫来形容舟小的称呼 , 本应写作“蚱蜢” 。《广雅·释水》“舴艋,舟也 。”王念孙疏证说:“《玉篇》‘舴艋,小舟也 。’小舟谓之舴艋 , 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 。”
“舴艋”’这类字的产生是汉字类化规律的结果 。如《诗·卫风·河广》有“曾不容刀”,“刀”指如刀大小的船 , 后来类化而造“”字;王力先生说:“峨嵋”作山名 , 本是以女子“蛾眉”作喻的,应作“蛾眉山” , 后类化而作“蛾嵋”;青蛙的幼虫本写作假借字“科斗”,后又类化而作“蝌蚪” 。不仅汉字,汉语语音等也有类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