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浮生的诗词( 三 )


山花子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
清平乐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
又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 。
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 。
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
谁省,谁省 。
从此簟纹灯影 。
又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 。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
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
又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 。
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 。
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
采桑子 彤霞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 。
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 。
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
又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
不知何事萦...
李煜诗词全集长恨水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今译] 人生之长恨,水之东流,都是自然之理 。
[赏析] 此词通过伤春来抒发自伤身世之感,当系降宋后所作 。
这一句词人从一个亡国之君的立足点总结出一条人生哲理,把自然现象与个人感情结合在一起,极其凝练而富于感染力,因而往往引起不幸者的共鸣 。
他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论者以为美中不足在“恰似”两字,因为这样点明了反觉得意味很浅 。
此句泯尽比喻之迹,笔致更觉深婉 。
[原作] 林花谢了春江,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鉴赏纳兰容若的诗词的文章???问添衣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 。
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 。
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 。
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人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如神的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
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一样很感动 。
子夜秋歌里“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 。
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
”写捣衣写得风致楚楚 。
月下捣衣虽是劳作也是人世风景殊胜 。
更何况是为意中人制衣?果真到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候,就更感觉不到落寞了 。
自家的砧声合着别家的砧声,声声阵阵,想着不远处也有人在为亲人赶制寒衣,天下有情人这样多,砧声虽寒入耳也温暖 。
针线自古是女人的活计,缝衣制服也相应成变了女性传达爱意的方式 。
容若此词据考证,应是作于康熙十六年秋,卢氏新亡后不久 。
小令所截取的,正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件细节小事 。
自从妻子逝去之后,再没有人为容若添置寒服,对他嘘寒问暖 。
家里虽有仆役无数,然而所制的衣服却没有亲人间的温柔牵挂 。
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
卢氏的离开亦使容若失去疼惜补偿她的机会 。
无语问添衣,为何只惯性的理解为妻子对丈夫的慰问,而不能是丈夫对妻子的关爱? 李白《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 。
伤心是极言之辞 。
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 。
后人之词多类于此 。
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 。
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 。
全词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略露艳色之外,言语极平实 。
如果知晓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老杜藏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连仅有的一点艳色也褪色似的洇开来,变成了白月光似的惘然 。
此词一说是塞上思情之作,一说是“悼亡” 。
我细读词“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