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反思格式怎么样?( 五 )


(2)表演动词 , 品味动词 。
本课描写石猴的动词较多 , 教学中 , 每个自然段中出现的动词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 因为不仅要考虑到用词的准确 , 更能了解到具体的动作之间细微区别 。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石猴进洞”中 , 我让学生找出“瞑、蹲、纵、跳、睁、抬、观”这一系列动词 , 其中“瞑”学生不是很了解 , 当我一边讲解 , 一边向他们做出动作时 , 他们恍然大悟 , 也学着做着样子 。于是 , 我带领学生们一边朗读 , 一边用手做出相应的动作 。学生们经过配有动作的朗读后 , 能够熟练地朗读出这一部分内容 。感受到石猴身手敏捷、本领过人的英雄本色 , 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出对石猴赞叹、敬佩之情 。因此 , 教学中关注动词的使用,从动词的品味入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不足之处(思失)
品读不到位 。在教学“石猴是如何称王”这一环节时 , 品读“连呼了三声”之后 , 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时 , 没有指导学生把石猴和其他猴子对比 , 更没有让学生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格式怎么样?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 , 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 , 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 , 感受其形象 , 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 教学时 , 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 。首先 , 学生自读课文 ,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 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 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 。接着再读课文 , 读中感受形象 。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 并适度拓展 , 开展语文活动 。
孙悟空 , 学生大都比较熟悉 , 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 , 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 , 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课文中有些词句 , 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 。如 , “盖自开辟以来 , 每受天真地秀 , 日精月华 , 感之既久 , 遂有灵通之意”一句 , 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 , 日久天长 , 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
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 , 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 。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 如我没有点拨学生说一说:石猴——美猴王 。没让学生感受这称呼中微妙区别 , 并说说美猴王“美”在哪 , 学生也没深入体会到:勇敢无畏 , 也是一种美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 学生放不开;板书也不够完美;时间把握不准……所以 ,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努力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