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反思格式怎么样?( 六 )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格式怎么样?


在让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 , 抓住阅读提示里的两个问题“石猴是怎么出生的 , 怎样成为猴王的?”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精读部分 , 我说 ,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集神、猴、人三位为一体 , 让我们去课文中找找这三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抓关键词句去体悟石猴的性格特点 。从石猴的出生去感受“神性” , 从石猴的生活习性感受“猴性” , 从石猴独闯水帘洞 , 带领群猴入洞感受“人性” 。重点抓住他的“人性”展开教学 , 从猴子的勇敢、机智上体会石猴的特点 。并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有勇有谋就可以成王?”从而明白作为王者还要有一颗仁慈之心 。缺了这颗仁慈之心 , 就算原先说好“谁进的去出来的就是王”的 , 也未必能得到全部猴子的认可 。
可是问题还是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过多 , 学生很多感悟都是跟着老师走 。一堂课下来 , 虽然结构清楚 , 可是还是很累 。总觉得学生对课文的体悟并不是很深入 。于是第二节课一开始 , 我先在黑板上写下“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 大疑则大进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课文 , 想不到还真的有漏网之鱼 。
一个学生揪住文中的一句话“连呼了三声 , 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 , 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来提问 。她说 , 从“应声高叫一词”我们感受到石猴是非常自信的 , 可是为什么他在连呼了三声之后才跳出说话吗?这一个问题的提出 , 马上让其他孩子瞪大了眼睛:是啊 ,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很多孩子开始若有所思……于是 , 我请学生来猜猜 。一个孩子说 , 虽然后边是很自信的 , 可是毕竟这里边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 说明石猴还是有点害怕的 , 刚开始还是有些犹豫的 。一个孩子不赞同了 , 他说 , 如果他是犹豫的 , 那后边就不说连声说“我进去!我进去!”说得那么急切 , 不像是犹豫的样子 。一个孩子好像想到了什么 , 高高把手举起说:“他不是在犹豫 , 他是在思考 。说明猴子不是冲动的 , 他是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 。这不仅说明石猴很勇敢 , 也能看出他的聪明来 。”不少孩子觉得挺有道理 。突然 , 又一个孩子举手 , 说:“我知道!我知道!”在得到我的示意后 , 他说:“有可能是石猴故意要等三声之后再跳出来的 。”这话一说 ,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只见这孩子得意地说:“很明显 。连呼了三声都没人敢出来 , 这时候石猴再出来 , 跟大伙一比 , 就显得特别威风 。”嘿 , 别说 , 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有孩子接着说:“对 , 石猴看到大家都不敢出来 , 所以特别得意地跳出来喊‘我进去!我进去!’ 。”我趁势让孩子想象当时的情景 , 这时候他们都已完全进入情景了 。一个说:“连呼三声都没人应 , 当时肯定是全场一片寂静 。这时候石猴这一喊 , 就显得特别响亮 。”一个说:“大家的目光都会齐刷刷地投向石猴 , 都会很羡慕他 。”一个孩子又忽有所悟:“这样一来 , 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关注 , 为后边成为猴王埋下伏笔 。”“对 , 这才是石猴真正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