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学反思如何写?( 三 )


3、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觉得“要无限地相信学生的潜力”,我决定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能做的我就绝对不说、不做 。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相当充分,并不是留于形式,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 。特别是在探索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教师仅仅起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
4、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起名字 。我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 。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有提出按边分 。
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教学后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题,让学生对概念又了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夯实“四基”,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

《分类》教学反思如何写?


在课的一开始,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逛超市开始,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以到游乐园参观,游乐园里什么东西最多?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设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也可以摆一摆 。)然后,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分类的方法 。
从情境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统计)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分类的学习目的 。情境和小精灵的话揭示了分类的含义,同时给出了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形状) 。最重要的是同时揭示了分类的目的计数,从而体现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 。而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幻灯片上,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小组讨论的方向 。最后,以汇报讨论结果结合多媒体呈现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 。
最后一个环节迁移到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中,以我们班的同学为例,想一想,可以将你所在的小组成员怎么分类?这个问题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大家开始踊跃发言,纷纷的说了许多自己想到的分类方法 。在此同时给孩子以独立探索的空间,用自己的方法去统计,到学生完成了统计图之后我便问他们:“统计图各是按什么分类标准来统计的?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这一练习通过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知识得到了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