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苏轼调侃妹妹的一首诗

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 。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 。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象 。

苏轼与苏辙的所有诗词 苏辙说苏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
” 苏轼说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
” “轼”意指车上的扶手,“辙”意为车碾过的痕迹 。
想当初苏洵为两个儿子起名字的时候,没想到两个儿子日后无论在家庭、仕途,还是在文学上都如此相得益彰 。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未曾一日相离 。
苏辙在《遥堂二首并引》(《栾城集》卷七)中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
” 在《祭亡兄端明文》(《栾城后集》卷二十)中,对这种手足相依的亲情则有更详细的描述:“手脚之爱,平生一人 。
幼而无师,受业先君 。
兄敏我愚,赖以有闻 。
寒暑相从,逮壮而分 。
” 求学期间,兄弟间也时有调侃 。
例如苏东坡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称建用、杨尧咨、弟辙做大雨联句 。
称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最后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子由对曰:“无人共吃馒头” 。
众皆倾倒 。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历史长卷中璀璨夺目的华章 。
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贯注于词作之中,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亲情的词便如汩汩清泉喷涌出世 。
晚唐五代的词描写男女柔情的不计其数,而对于兄弟亲情却绝少涉及 。
苏轼的一些关于兄弟亲情的词,比之当时笼罩文坛的艳科词,不管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
《满江红 怀子由作》便是这类词中比较著名的一篇 。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
一尊酒,黄河侧 。
无限事,从头说 。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
这首词是苏轼在颖州任知府时作的,词的上片即景生情,抒发了“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的深深感慨 。
下片追忆从前多次的相会与离别,希望能有机会与弟弟见一面,词的语言苍劲浑厚,寄寓深远,感情全自胸臆自然流出,读来颇为动人 。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大多为子由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 。
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 。
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 。
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