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名艳艳作首赞美的诗歌( 二 )


心中自然是恨铁不成钢,巴不得宝玉早早投身仕途经济,将来为官做宰,光宗耀祖 。
偏偏宝玉就是这么一个喜好在女儿堆里打滚的人,且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宝玉的书念得并不好,这进一步加强了贾政对宝玉的失望之情,因而对宝玉给丫鬟起名字的事情也更加反感 。
袭人这个名字绝不一般,古时大户人家的丫鬟,名字多是依据主人的爱好或习惯起的 。
花、鸟、字、画无所不有,但偏偏这“袭人”两字若不解释确实难以理解其意 。
所以说,袭人的名字的特殊性首先引起了贾政的猜疑 。
接下来,宝玉当着父亲的面解释了袭人名字的出处,贾政听了大为不悦,指责宝玉竟把精力放在这些地方,“究竟也无碍,又何用改 。
只是可见宝玉不务正,专在这些浓词艳赋上作功夫 。
”由此可见,原来,在贾政眼里,宝玉在诗词曲赋上的才华不过是“歪才”而已,是不读正书、不务正业的表现 。
但宝玉并非无才 。
可贾政为什么还要说这是“浓词艳赋”呢?我想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词句绝不是贾政的攻击对象,而宝玉的习性才是真正的指责对象 。
原著中贾政对宝玉的反感之情早在宝玉满月时就已萌生,看原文: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 。
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
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 。
由此看来,宝玉幼年一个半意识的举动已经引起贾政极大的反感 。
何况长大后的习性,更让贾政印证了自己当初”酒色之徒耳“的预想,因而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宝玉的反感 。
讲完这些人尽皆知的情节,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贾政为什么要说这是“浓词艳赋”?村居书喜这首诗本身与“浓词艳赋”扯不上什么关系,诗中的“花气袭人知骤(昼)暖”也并非描写男女情爱或风月之事 。
这里我自己认为,贾政自身也并不认为宝玉现在的行为真的就是“在浓词艳赋”上做功夫,贾政指责的“浓词艳赋”乃是另一种意思,既是指宝玉素习与姊妹玩耍嬉闹,不务正业,不读正书,竟然把精力花在了一个丫鬟的身上 。
儿子有一点才华,但都用在这些地方,做父亲的自然不悦 。
你这个做儿子的今天把精力花在为丫鬟起名字的事情上,那等你将来长大了,文采见长,你还不就是个做“浓词艳赋”的主吗?所以我认为,贾政是在表现一种感慨和哀叹,而不是单纯的指责 。
“浓词艳赋”的指责里包含了自己对儿子黯淡前程的哀叹,并非直接指明宝玉的行为是“在浓词艳赋上下功夫”这些都是我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话,肯定是有误区的,只是希望大家能踊跃讨论,促进对红楼梦的认识和学习 。
另外,关于这句诗在红楼梦中的出现,有一些其他的插曲村居书喜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
书中有一处明确提到袭人名字的来历,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到,“前日间看古书,有‘花气袭人知昼暖’一句,她又姓花,于是给她取了这么一个 名字”,表面上看通情达理 。
但翻开诗中原文,原诗本来是“花气袭人知骤暖”,即闻到漫处的花香,知道天气突然变暖了,与“昼暖”仅一字之差,而含义差之何以千里! (作者在文中这种巧换一两个字的地方达到另一目的、或者词句本身就包含多重意思的 地方并不止一处,比如迎春判词中的“可怜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中的“黄粱”就不能作“黄泉”讲,而是应该做“黄粱美梦”讲),可能你会认为这不过是小说,一时笔误, 记错了或写错了也是有的,但脂批马上站出来,“此书一字不能更,一字不能少”,为 何?如果纯粹是一部小说,少一两字有何不可?只因改变了一两个字,就有可能变动小说后面的“真事隐” 。
那么,这里出现的谬误就值得探讨了,脂批里是鼓励读者看出谬误,认真思索的 。
如果 我们设想,这里宝玉所说的只不过是一段“假语存”,那说明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在人名上做游戏,恐怕只能说明花袭人名字的出处并不在此 。
说到这里,有点悬了,你说花袭人名字的出处不在这儿,那在哪儿? 姑且停一停,想想宝玉和宝钗的名字都出在何处,射覆时宝钗说“宝”,为何射的是个 “玉”字,只因为唐诗上有一句“此乡多宝玉”,于是宝玉覆了一字“钗”,只因“敲 断玉钗红烛冷”,这也罢了,作者还生怕读者不理解,特特用香菱回答湘云,就连宝钗的名字也出在唐诗上,叫作“宝钗无日不生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