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 四 )


[注释] 1.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 是抚摸着堤岸 。
2.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
4.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 。
[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
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
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 。
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
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与小女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
池上 幼女词 幼女才六岁,小娃撑小艇,未知巧与拙 。
偷采白莲回 。
向夜在堂前,不解藏踪迹,学人拜新月 。
浮萍一道开 。
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
表现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 清平乐.村居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小儿垂钓 年代:【唐】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瞌睡诗 年代:【宋】 作者:【罗椅】 瞌睡从何来,譬若风雨至 。
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 。
应人眉强撑,伸手扇已坠 。
径游华胥国,欲见混沌帝 。
齁齁自成腔,兀兀更有味 。
息疎疑暂醒,气窒还扶醉 。
儿童俗恼翁,摇膝问某字 。
吻间仅一答,言下已复寐 。
杂然拍手笑,欲嗔嗔不遂 。
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 。
何曾逢曲车,流涎已沾袂 。
不省罗短长,谁能问兴替 。
阴天百怪舞,开口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