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诗词( 七 )


③发:出发 。
清溪:指清溪驿 , 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
三峡:指长...
悬赏已经给出,5首爱国诗求写赏析 。
谢谢亲 《示儿》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
“元知” , 本来就知道;“万事空” , 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 , 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 , 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 , 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
在生命弥留之际 , 心情更为沉痛 。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 ,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 , 但并未绝望 。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 , 光复失地 。
有了这一句 , 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情绪又一转 , 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 , 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 , 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
这首诗用笔曲折 , 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 , 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 , 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
全诗有悲的成分 , 但基调是激昂的 。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 , 没有丝毫雕琢 , 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 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 , 更感人 。
《牡丹》这首诗用无限感慨的语气写道:自从金人攻陷汴京 , 漫长的十年过去了;而今我已年迈龙钟 , 成了流落江南的游子 , 看眼前的牡丹 , 想起家国的遭遇 , 更是愁绪万千 。
作者的故乡洛阳盛产牡丹 , 诗中把故国之思和对牡丹的情感拧在一起了 。
《夏日绝句》这首诗起调高亢 , 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 , 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 , 成为鬼中的英雄 。
爱国激情 , 溢于言表 , 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 , 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 , 但求苟且偷生 。
因此 , 诗人想起了项羽 。
项羽突围到乌江 , 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 , 回到江东 , 重整齐鼓 。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 , 便回身苦战 , 杀死敌兵数百 , 然后自刎 。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 , 借古讽今 , 正气凛然 。
全诗仅二十个字 , 连用了三个典故 , 但无堆砌之弊 , 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 , 出自女性之手 , 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
《己亥杂诗》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 , 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 , 思想被禁锢 , 人才被扼杀 , 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 , 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 , 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
诗的后两句 ,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 , 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 , 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 , 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 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 , 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
它独辟奇境 , 别开生面 , 呼唤着变革 , 呼唤未来 。
《从军行》 这首诗 , 笔法简洁而富蕴意 , 写法上很有特色 。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
前三句叙事 , 描写环境 , 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 , 创造气氛 , 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 , 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 , 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
“烽火城西” , 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
荒寂的原野 , 四顾苍茫 , 只有这座百尺高楼 , 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