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班梁列传|唯《汉书》可佐酒?

后汉书班梁列传(唯《汉书》可佐酒?)
因为王莽的横插一杠子,所以汉分东西,也可称之为前后 。相较于明君雄主辈出、英雄豪杰不断的西汉,东汉给人的印象似乎显得乏善可陈 。偶尔能让人想起的,也大多是傀儡幼主、嚣张阉宦、跋扈外戚、蛮横豪强,反正没啥好东西 。而东汉极盛时的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除了第一个以外,哪怕是听说过的都不多吧?
当然,东汉末年倒是非常火爆,甚至一直火到了现代 。但那其实已经是属于三国人物的时代,跟东汉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 。
后汉书班梁列传|唯《汉书》可佐酒?

其实《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人物、故事都出现在汉末
因此,记载一部煌煌西汉史的《汉书》被后人赞曰可以佐酒,而讲述东汉195年兴亡历程的《后汉书》受到的评价就没有那么高了,显得有些低调 。
东汉真的不如西汉?当然不是 。同为老泼皮刘邦的子孙统治的王朝,两汉的历史进程或有差异、时代背景或有不同,但汉人坚韧的意志、不屈的血性、骄傲的性格却从没有变过 。因此,《汉书》可以佐酒,《后汉书》亦可令人击节 。
后汉书班梁列传|唯《汉书》可佐酒?

《后汉书》为南朝刘宋范晔编纂,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上一篇文章我讲了几个西汉人吹过的……那啥(传送门:为何《汉书》能佐酒?还不是因为"下酒菜"太够味了 ),这回再讲讲东汉的 。说百思特网不定您会觉得,还是东汉人吹过的……那啥,不但更够味儿,说不定还能让您再多喝二两 。
在东汉,哪怕是“主和派”都不好惹 。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善恶之效,呼韩、郅支是也 。今单于欲修和亲,款诚已达,何嫌而欲率西域诸国俱来献见?西域国属匈奴,与属汉何异?”(《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这里的“臣妾”可不是现在的古装剧中常见的那种皇帝女人的自称,而是泛指地位卑贱者,甚至是奴隶,具体来说就是“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尚书正义卷二十费誓第三十一》);“百蛮”则是指匈奴,呼韩(邪)和郅支这两个匈奴单于是亲哥俩,只不过前者亲汉后者反汉,导致的结果就是呼韩邪小日子过得美滋滋,还抱得美人归(王昭君);郅支则被汉将陈汤嚷嚷着“虽远必诛”一路撵到了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最后还是免不了“头县北阙”的下场 。
后汉书班梁列传|唯《汉书》可佐酒?

不论东西汉都不是外夷能招惹的,故此才有“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上述这段引文的意思大概就是整个天下除了大汉朝是爷爷,剩下的都是灰孙子 。所以甭管匈奴人耍什么花招,当爷爷的该做的就是听话的赏颗糖吃、不乖的就打屁股,呼韩邪、郅支就是例子 。现在北匈奴说是要和亲,却拉来了一帮西域小弟帮着镇场子,他想吓唬谁?虽然西域各国现在臣服于北匈奴,但必须让他明白在大汉朝有这样一个道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这段引文出自班彪的《奏议答北匈奴》 。背景是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因南北匈奴分裂,北匈奴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所以蒲奴单于要求跟东汉和亲 。需要注意的是,跟呼韩邪单于的对汉称臣不同,蒲奴压根就没打算投降,只是想通过和亲与汉朝建立相对平等的盟约关系 。
光武帝下诏让大臣们讨论一下这个事情,反馈回来的结果大多是这样婶儿的——和亲个毛线!还是出兵揍他丫的比较爽 。百思特网毕竟大汉朝立国200多年来基本就干了三件事——吃饭睡觉打匈奴,另开脑洞难度有点高啊 。
后汉书班梁列传|唯《汉书》可佐酒?

在大汉朝打匈奴可是“政治正确”,谁反对谁倒霉
不过时任司徒掾的班彪,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
老班认为,大汉朝揍匈奴虽然揍得挺顺手,但想一举将其灭掉也不容易,尤其是现在的时机也不太好 。在这种情况下,不如趁着南北匈奴分裂,挑拨他们相互攻击、消耗实力,才是对汉朝来说费效比最高的解决之道 。
刘秀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帝悉纳从之”(引用同上),最后没有答应北匈奴的和亲请求,只是回复了国书、赐了几匹丝帛,反倒是回手又赐给了南匈奴几万只羊 。
于是北匈奴和亲不成的怒火立刻转移到了无辜的南匈奴头上,哥俩开始打成一团,让刘秀君臣得以兴高采烈的围观吃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