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读后感如何写?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同时存在着光明和黑暗两面 。人就是一个矛盾体,充斥着无法理解的矛盾,在理智与情感之间苦苦挣扎,在法律和人性间徘徊 。人就像行走在悬崖边缘,脚下的土地是理智 。如果一不小心掉入其中,便落入情感的陷阱 。
上周看了东野圭吾的《彷惶之刃》,东野圭吾的小说,揭露了人性的矛盾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急切得为女儿报仇的父亲,女儿无辜得死亡并惨遭欺凌的遭遇令本是一位公司普通职员的他踏上复仇之路 。他亲手杀死了杀害他的女儿的其中一人,也因此被冠上“杀人犯”的名称并被通缉 。但在寻找另一位凶手的路上,他还帮助了旅店的老板 。你能说这样的一个人,是坏人吗?他只是因为丧女而暴怒了而已 。
寻仇中,有一名旅店老板帮助他,还有一位神秘的人给他告知方向 。你能说,他们是坏人的帮凶吗?只是理解了而已 。
好人还是坏人,是不能看他的一面的,人都是多面的生物,真正冷血的人很少,就像完全的好人很少一样 。

伯夷列传读后感如何写?


南怀瑾先生年轻的时候,曾反复读了一百遍伯夷列传,才觉得真正看懂 。我没有看到那么多遍,何况要看懂,也不仅仅是在一时之间看一百遍的事 。可是读书笔记还是要交的,那就且以我这样二十遍的状况写吧,写到哪里算哪里,或者以后再看这篇又觉得不通了呢 。
伯夷列传是《史记》里的第一篇列传,篇幅非常短,大约是列传里最短的了 。它非常特别,不仅因为它的短,而且其中描写传主生平事迹的内容只有一个段落,其余的部分是各式各样看似与传主不直接相干的感慨 。若说列传中有哪一篇最能直接地看到司马迁,听到司马迁,有哪一篇是司马迁自己站出来明明白白地加以论说的,那便是这一篇了 。写史的人大多把自己隐匿在行文之间,隐匿在对形形色色历史人物的记叙和评点中,然而到了伯夷列传,司马迁却是要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说的话了 。
伯夷列传里中讨论了两个主要的关系,人与现世的关系,和人与后世的关系 。作为一个史学家,无怪乎司马迁谈到这两点时如此情绪激昂以至于要跳出来说点什么了 。因为再将这两重关系联系到一起,就要谈到关于真正的历史和被记叙的历史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这正是司马迁要表达他著书的志向的地方,又像是《史记》的另一个自序 。司马迁在前面的行文中分别讨论了这两重关系,又在"太史公曰"的部分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来说 。
人与现世的部分,司马迁说,"举世混浊,清士乃现" 。他盛赞了许由、卞随、务光、伯夷、叔齐这些浊世中的清士,他认同了这些人在举世混浊中的价值选择和道德操守,他肯定了孔子伯夷叔齐提到二人时评价他们所说的"求仁得仁" 。但是他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真的不怨吗?而他提出这个问题的依据,正是伯夷叔齐临死时所做的诗歌 。